道家养生十分重视呼吸的锻炼。道家典籍中记载了许许多多锻炼呼吸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加以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一、强调呼气类。特点是在呼吸运动中侧重呼气,呼气时限要长于吸气。其主要功能是起排浊祛邪作用,同时也能激发脏腑气机。如'昙鸾法师服气法'的'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傍人闻气出入声'( 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性命圭旨》释踵息时说,'常人呼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至人呼吸则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将以祖气相连',所以'踵者,真息深深之意'。丹经中常常提到的胎息,也是一种柔长深呼吸,只不过是一种极微细、微细到若有若无的柔长呼吸。《胎息铭》说的'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便是这种呼吸的描述。炼胎息,不仅要掌握呼吸柔长的要领,还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只有做到神气相抱,才能神闭气静,妙生胎息。 六、强调呼吸结合意念存想类。特点是在深吸气或深呼气或闭气、咽气时,结合进行明显的意念存想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将意念存想和呼吸运动时吸气肌、膈肌、腹肌活动所产生的动觉、力度以及震动波统一起来,对机体的重要气穴和经脉进行激惹和揉荡,进而引发内气并促使内气循经运行。这类呼吸法同上述各类实际上是交叉的,如深吸气结合意念存想,便是属于强调吸气一类,余同。但这类呼吸法同单纯的深吸气、深呼气等,在作功方式上有明显区别,功效也不一样,因此另归一类。呼吸结合意念存想有几种情况:深吸气结合意念存想的,如《太上老君养生诀》:'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吸气和呼气均结合意念存想的,如《神仙食气金柜妙录》记述的'京黑先生睡功行气法',要求呼吸自然、柔和,随着吸气和呼气,'觉气如云行体中,经营周身,濡润形体,浇灌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旧疾皆散'。闭气结合意念存想的,如《鸡峰普济方》:'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瘥。'咽气结合意念存想的,如《云笈七签》:'每鼓咽之际,常存思气入五脏流行,即从手足心及项三关九窍肢节而出。' 上述各类训练呼吸的方法,不但能够增强呼吸系统器官的功能,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而且能够贯通经脉、活跃全身气机,还可激发人的生理潜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和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学习和研究道家的呼吸法,对修身是很有意义的。 |
|
来自: 清风wultiggxcx > 《静养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