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篇|为什么向梁启超先生学习做父母

 zhuxrgf 2021-12-15
原创2021-12-14 17:50·LuLu的柠檬树

朋友们,我终于有底气下笔写《向梁启超学习做父母》这个系列了。

我的孩子出生后不久,我就买了《梁启超家书》,当时囫囵吞枣地读过,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上周和友人一起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观看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展,又拿起了《梁启超家书》。

我读罢一半,便萌生了要写系列文章的念头。

一方面我想通过写文章,促进自己更细致地去读书;一方面想分享给希望把父母这份“工”做好的人,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

如若其他父母真的能因为我的文章,去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为父之道,也算是我的功德一件。

好,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向梁启超先生学习做父母呢?

首先,梁先生是一位具有很多成功教育成果的父亲。

如今流行一句话:要向有成果的人学习。

子女的成长不可逆转,这也决定了我们做父母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没有那么多的试错机会。

当今社会教育焦虑盛行,不少网络大V趁势宣扬各种惊人的家庭教育理念,以此扬名立万。

但如果仔细去了解这些大V的生活,却发现他们既不是职业的教育从业者,更没有子女。

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实在不敢拿来在只有一次机会的子女教育上试验。

我们学习做父母,一定要向有成功教育成果的家长学习可重复验证的经验,排除偶然因素。

梁启超先生一生育有十个子女,九人长大成人,分别是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

九个子女中,梁思成(建筑学家)、梁思永(考古学家)、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三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六人也个个成才。

外界对梁启超的家庭和子女,一直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赞美。

“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极为罕见。

话说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

梁启超先生的子女个个成才,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成才的偶然性,其子女的事业成就与家庭教育大概率存在因果关系。

其次,梁启超先生远见卓识,直逼家庭教育的本质。时至今日,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见识和格局仍不过时。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最早的新型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最早提倡和推行全面现代化的人。

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用现在的流行语汇说,梁启超先生是一个既鸡娃又鸡自己的父亲,他鸡自己鸡得更狠。

先生一生著述达1400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年均写作39万字,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可见一斑。

(当然,由于当时男女社会分工的观念,梁启超先生的两位夫人为他分担了绝大部分琐碎的家庭事务和子女养育,为他的工作、子女教育等赢得了空间。)

梁先生在工作和社会事务繁杂的情况下,仍然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与在国外学习的子女有密切的书信往来。

先生自1911~1928年给子女的信约有400多封,其中给长女梁思顺的信就有344封。

在这些家书中,先生除谈及家事之外,主题涉猎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

梁先生原本打算在60岁之后退休,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教育子女上。

因为当时梁思礼、梁思同(因病夭折)尚年幼,有待抚养成人。

但先生不幸在1928年因医疗事故导致的疾病恶化去世,时年57岁。

不然,他留给后世关于家庭教育的资料将会更多。

那么,为什么我主要以梁先生的家书作为主要的资料来研究先生的家庭教育理念呢?

梁先生一生著述丰厚,写过大量阐述自己为人治学理念的文章,也留下很多给青年人的讲演稿,其中不乏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但我终究觉得,家书才是一个人真性情的流露,是一种毫无忌讳、毫无保留的交流。

家书相比公开发表的著述、演讲,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

我总结了梁先生谈及较多的几个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主题:

1. 学识与品格修养的关系

2. 专业和职业的选择

3. 做学问的专与杂

4. 逆境与顺境

5. 学习的缓与急

6. 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经营

7. 父母要不要做子女的朋友?

预告一下,我在12月会以一个主题一篇文章的形式,和大家分享梁先生在家书中谈及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这些主题中间,我可能会有因急需分享给大家的好展览、好书等,插播一些其他的文章,或者某天也会干脆休息,请朋友们耐心等待。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终生职业之一。

我们就这样不疾不徐地细细读、细细品,跨越100多年的时间和梁先生细细地对话、请教,岂不妙哉!

本篇参考资料:《梁启超家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8月北京第1版,2016年8月河北第7次印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