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清军用和英法相同的火器能打得如何?

 历史最美 2021-12-15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ks123213

字数:1527,阅读时间:约3分钟

▲清军大战英法联军

常有人以为清军对列强的军队主要是输在武器上,大刀长矛对火枪大炮岂有不输之理?这个观点该如何评价呢,武器落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并非许多人眼中清军只有大刀长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军的火器装备率已经达到了六成左右,甚至在更早之前乾隆平准噶尔一役中,步兵的火器装备率达到了八成。

▲清军火器

其实许多人对火器时代火器差距没有什么概念,潜意识以为只有大刀长矛对上热兵器才会打出清军和列强军队的伤亡比,然而事实是,清军的火器装备率虽达到六成左右,但鸟枪的射程只有一百米,射速为每分钟1-2发,弹丸重量仅一钱(3.125g),同期英军的布伦士威克式火枪,射程是清军鸟枪的三倍,射速为每分钟3-4发,弹丸重量53g一发,而精确度也更胜鸟枪,以威力论英军的一支布伦士威克式火枪足足可以抵得上五支清军的鸟枪。

当然,就本文而言,我们假设给清军也配备这样的武器,就是说把清军火枪手的火力提高五倍,结果又会如何呢?

▲英军火枪

事实上,这个设想纵然实现了,差距仍然巨大,一般认为清军和英军差距最直观的是武器,然而武器技术的进步其实正是各基础学科成就的体现,火药的配比属于化学,而当时英军的火药配比远比清军要科学,1825年英国的化学家谢夫列里通过实验得到了对黑火药而言最佳的化学反应式:

2KNO3+3C+S=K2S↓+N2↑+3CO2↑

据此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碳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硝78%、硫8%、碳14%。而同期的中国,流传下来的火药配方是硝80%、硫10%、碳10%,不要小看这百分之几的差距,实际中由于清朝工业水平有限,就这个不怎么准备的配方以近现代的标准看,还掺杂着各种的杂质,根本无法合理发挥出火器的威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西方整个18世纪火炮的技术并没有质的飞跃,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在火炮形制方面其实并不怎么落后,二十年后左宗棠曾经对当年英军和清军的火炮有过对比,结论也是说英军的火炮比清军没有太大的优势。

一般来讲,炮台上的火炮不需要考虑后坐力问题,是以炮台上的炮可以比舰炮发射更远更重的炮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炮台上的火炮也确实比英军的更重,照理说至少也该打个有来有回,然而所有的战役均全程被压制。

▲著名的大沽口炮台

造成这样原因的,就是那区区百分之几的火药配比问题!清军的岸防炮空有更重的重量,但因为火药配比的不够科学完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同样的道理换算到火枪上,同形制的火枪到了清军手里,威力也要大打折扣。

当然,相比于武器,决定战争胜利的,很大程度还要考虑人的素质,清军的素质比之列强如何呢?很遗憾的说,此处差距比武器差距尤其大。中法战争时,清军关于士兵的训练条例是这样写的:

查华兵打仗,【往往聚成一处】,若法用连珠炮攻击,所伤必多。嗣后晓谕华兵,务须离开,庶免被其多伤。凡遇法军前进用炮攻击,华兵务须伏于地下,缓缓放枪,不可过忙,【并要描(瞄)准,方可施放】,不得花费火药。……【华兵打仗时,须坐于地,或伏于地,以避枪炮弹子】。

我们注意到这些条例中许多东西,例如,面对敌军炮兵,不应该聚在一起,要散开,开枪时应该瞄准,通过俯卧可以躲避炮弹,在今人看来完完全全就是常识性的东西,对当时的清军需要特意去训练!需要讲述清楚,不然的话,这些士兵在开枪时连要瞄准可能都不知道!

▲清末士兵

而同期的列强部队是怎样的呢?以炮兵来说,18至19世纪初的西方火炮形制虽然没有质的飞跃,然而在炮兵运用的炮兵学上面经过17,18两个世纪的发展,和东方的同行们已经是天壤之别。如下图是1697年法国人对本国火炮的研究:

火炮的仰角,射程范围也还罢了,每抬高1度所导致的射程变化,此时的法国人都已经研究得清清楚楚!我们要注意时间,这是1697年,后来西方的炮兵学经过腓特烈和拿破仑两人的推进,在拿破仑战争时代,法军的炮兵需要牢记三角函数表,乃至于学习一些微积分的知识,这样的数学教育对洋务运动前大清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火炮到了清军手里,精准度如何能和列强同日而语?

比照了士兵素质,那么将领的水准又是如何呢?结果依旧是悲惨的,我们对清军宽容一些,无视清军将领中那些未曾带过兵的文人,假定都选出双方在及格线以上水平的将领对比,结果是如何呢?首先清朝的科举制度,在对武举的选拔上面,是通过对一些兵书的记忆和对骑马射箭这类武艺的考核进行的,尤其在晚清,武艺的考核占了更大的比重。

▲清代武举考试

客观来说,这是一种很可笑的行为,一方面清军本身已经逐步走进火器时代,战术发展大易与古,旧的兵书逐渐无用,而我们说如果从兵书中还能学到些军事常识与战略知识,射箭举重之类的武艺对近代化战争中有什么作用呢?将领身先士卒带队冲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清军中不乏勇将,他们敢于身先士卒的冲锋陷阵(因此与列强的战斗中清军高级将领阵亡率极高),这在古代或许颇有用处,但在近代只不过是更方便敌军集火,导致军队更早崩溃罢了。

而在西方,从低级军官到高级将领都已经受过专业的军校教育,学习的是近代化战争知识,中法之战被黑旗军击毙的法军上尉,毕业于法国海军学校,法军的低级军官在战后都不乏有整理出回忆录去总结战斗得失之人,这在整个清军高级将领中都罕见的很。

我们说素质不如人,那么可以数量来凑,给清军武器升级到同等水平后,可以用数量去堆赢列强吗?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清军很难做到以绝对的数量去攻击列强,我们仍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来解释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全国约有八十万的军队,但八十万大军分驻全国各地,前后大概调动了十万人和英军作战,而英军算上前后增兵,大约来了两万人,照道理说,仍然有五倍的兵力优势,但是在具体作战之时,这个优势却消失不见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一共有12次战役,除却广州,浙东两战有较大的兵力优势其余十战中有六战和英军相去不远,有四战却反而是英军的人数更多,而在英军重点进攻的虎门和吴淞,此两处发生的战斗,都是英军人数占优。造成这种情况,便是因为英军完全掌握着制海权!

▲英国风帆战船

如果说陆军的差距在交战前还不能明了,在海上,清军在一开始就完全放弃了和英国争锋的打算,基本把水面完全让给了对手,而由于沿岸炮台射程威力均不及敌手,制海权已经完完全全在英国一方,这样的结果就是英国可以自由的选择进攻点,清军虽有十万之众,然则较为分散,这样一来数量上的优势也被抵消了,而更可叹的是,由于绘图学天文学的落后,在本国作战的清军,对水文地理的了解反而很可能不及远道而来的英国人,最后可能有的地利也几乎消失了。

可以想见,如果给清军配置和完全和列强相同的武器,武器进步之后,在如广州、浙东这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情况,可能与列强军队打出均势,运气好可能有胜算,但由于敌军完全掌握主动权,能够带来绝对兵力优势的战役不会很多,其余在数量相当,或者只是略有优势的情况下,依旧是被吊打的命运。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ks12321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