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玄同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话说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正在读道德经,忽然灵光一现,诗一首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大意是:说话的人不如有智慧的人沉默,这话我是听君说的;如果说是智,可是他为什么自己还是写了五千多个字呢?老君就是老子。那么老子什么时候说过这话呢?是怎样说的?让我们展开今天的学习。


原文    

者不言言者不知

(sāi)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逐句讲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让我们想到了一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写得优美而凄凉,很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少年时啥都不知道,爱说。年纪大了,什么都知道了,却不想说了。

那么,我们还能不能说话?说话一多就显得生活阅历不多了。不是这样的。这与我们言多必失有一定的区别,我们平时的说话其实不能叫言,这只是与别人的交流有很多人提倡慎言、希言、不言为佳,我个人是反对的,只要一个人关心别人,关爱别人,多为别人着想,说什么话别人也会谅解,与他人多交流总比相互猜心思好吧道德经说话的对象是对统治者,但对咱们老百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里有两种解释言:建言、发言等,侯王圣人的言。一般指的是政令。而不是普通人的说话。

知:一种是指真知; 

有真知就不会轻言,往往是:不言、希言、贵言;追求言的精到、浓缩、内敛,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无为的效果。最好是不言,就是不发政令,行不言之教。身教之中,让他人自然触动、感动而变化。 

平时少言、不言、希言,一旦言,言之中的信就很足,效果很好。

 言者不知呢?在《道德经》中,言还是比较高的级别的事情,道德经通篇讲希言,贵言,无为等等。但是没有说,不能言。言多了,信不足,就有不信。如果多言,说明已经逐渐不合道了,不理解道了,感应不上大道,自然逐渐失去大家的拥护和爱戴。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是一层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是:

知,读四声,通“智”。有智慧的人,这里指统治者,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不多发号使令,多发号使令的没有智慧。综合两种意思,有道的统治者不随便发号使令,随便发号使令的统治者是不得道的。

塞其兑:塞住有形的孔窍。

 兑:开口,这里指有形的耳目鼻口七窍。眼睛想看希奇的,耳朵想听美妙的,嘴巴想吃好吃的,鼻子想闻好闻的,这里指产生欲望的所在。塞其兑,想产生欲望的地方都堵起来。 

闭其门:关闭对外的大门。门,可以是天门,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六感觉不但耳目鼻口七窍不产生欲望,就是想也不想。 

挫其锐:挫除氣质的锐利。 

减少嗜欲,内心自然平静,平淡生活,就有了诗和远方

氣质为什么会刚强锐利?主要是不理解他人,以自我为中心,非要让别人自己的,不能消除自我,不能放下自身的利益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敌我识别系统。两个人陌生人见面,先判断是敌是友。彼此读到了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善念,就会一见如故,这是气质柔弱的表现。而两人一见面,眼神一对,发现对方眼中的不善,潜意识就认为是敌人。为啥不善?因为平时争习惯了,把争带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你瞅我干啥?”“我瞅你昨地?”然后就干起来了,这就是气质锐到了极点的表现

人与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的不同如果两个人都读道德经,都学国学,都积德行善,自然就会亲近。如果两个人都信奉西方的自由文化,互相争名夺利,那就会彼此伤害。就像上面的例子,一个眼神也要争。如果处在这样的团体,真是可悲。 

解其纷:解开内心的纠纷。

这个纷,理解为纠,也可以理解为想不明白道理而乱成一团。这就需要静修之中,把各种杂念减少、去除之后,心中真正的纠纷:挫折、伤害、遗憾等等,自然会浮现出来。解开自己内心的纷争,也解开与别人的纷争人与人争什么?争利,争名,主要是为自己考虑。如果为别人考虑,自然会和气一团。 

和其光调和自己的光

 要低调,含蓄,渊深,不要外发而要内敛,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这样才能长久。不能像晚上对向的车灯一样,让人睁不开眼。 

同其尘:通于微小的尘土。

 古代认为尘是天下最微小的东西,要不断地消除自我,把自己变得像尘土一样,毫不起眼

是谓玄同:到达玄同的境界。

这就是玄和同的境界。玄的本意就是黑,看不见,自然有种神秘、不可理解的意思。圣人看起来很平常的一个人啊,可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可思议的能力,这就是玄。 

故:所以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谁也得不到他的亲近,谁也得不到他的疏远。

圣人的情怀不好理解,但是可以想象。他对善人也好,不善人也好,都是一个态度,可谓一视同仁,不会去特别亲近谁,也不会特别的疏远谁。谁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侯王来了,乞丐来了,一样的态度。谁也不能亲近他,因为亲近他没用,得不到特殊的好处。谁也不能疏远他,因为他为大家做事,也不能绕开他。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谁也得不到他的利益,谁也得不到他的损害。

圣人不会特殊去利益谁,更不会特别地去损害谁。与人无伤,只有利益。但是这种利益也是深远的、一般人不理解的,主要是不言之教,守中,无为而无不为。

利的本意是如镰刀一样的工具,收割五谷,因为锋利,带来利益。在《道德经》之中,利,还是指利益。圣人乃国之利器,是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但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要深藏。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谁也得不到他的贵重,谁也得不到他的轻贱。

 圣人不会特别地贵重谁,也不会特别去轻贱谁。虽然人物各有差异,客观上看有善与不善,但是圣人没有什么势利眼,不会对善人就贵重些,不善人就轻贱些。圣人看到了所有人之间的无形的缘,和每个人的素。污染(私欲)都是暂时的,少私寡欲,逐渐见素,逐渐抱樸。

故为天下贵:所以为天下人所贵重。

正因为圣人有这种无比超脱的氣质胸怀,接近大道的氣质,所以天下人都仰慕他,看重他、尊重他,贵重他。 

〖译文

综上所述,这一章的大意是:得道之人常常少言,政令繁珂的往往是一些不得道之人。

关住欲望之口,闭住嗜欲之门;挫掉争强之心,解开纷争之源;去掉头上光环,混同普通百姓。这就进入了玄同的境界。

谁也得不到他的亲近,谁也得不到他的疏远。谁也得不到他的利,也得不到他的伤害。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贵重的地位,也得不到他的轻视。所以天下人才贵重他。

[感悟]
一、做人要低调,怎样低调?塞其竞,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我们说过,老子是最好的警醒者,也是最好的引路人。这是因为,老子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决不会躲起来,而是为我们提供方案。在这一章里,对于我们经常所犯的夸夸其谈的错误,老子又给出了最可行的建议,也就是要塞住嗜欲的孔,关闭嗜欲的门户,挫掉锋芒,消解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世。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曾反复强调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气、恍惚、无为的道理,换句话说,也就是做人不要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只会带来危害,所以老子才主张“挫其锐”,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不但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别人。要做到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事争宠,不与下级争功。

不与上级争锋:锋者,风也;不与上级争风头,不在上级面前锋芒毕露,不要站在上级的对立面。做报告首先要感谢领导,不是一句客套的空话,没有上级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没有上级背后的支持,哪有自己的成就。 

不与同级争宠:不要与同事争风吃醋,争宠献媚。在职场中总有些人会千方百计在上司面前争表现、博上位。对领导屈意奉承。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单位一时的红人。但这样靠投机取巧恃宠而骄的人,很容易惹众怒,遭到大家的记恨。职场红人常常会得到领导一时的信任,会得到利用而不是重用。在职场中保持低调,做好本职工作是王道。退而不争,埋头干活,把成绩做出来,用业绩去争。不争不是不理上级,学会汇报工作,在关键节点向领导请示汇报,让领导指点方向。把工作做出彩,就是给领导最好的争光。 

不与下级争功:当领导要学会推功揽过,下属做出成绩来要给他请功,下属出现问题自己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样下级就会对领导感恩涕零,死心塌地的跟着领导干。不争的结果的是团队业绩蒸蒸日上,自己也能青云直上。如果领导积极与下级争功,功劳是自己的,过错是下级的,那就寒了下级的心。时间一长就会没人跟随,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评价一个领导是否称职,就是看他有没有一群出色的下属。领导带领的是团队,他的业绩是所有下属业绩的总和,众人拾柴火焰才高。下级功劳越大越能显示领导有方。 

二、管理者要达到玄同的境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脱离群众

顺丰快递创始者王卫,只有高中学历,从最底层的制造厂小工起家,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快递王国,为人低调,和工人一样,混为一体。

早在2004年,顺丰快递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3亿元。虽然从来不打牌子,但事实上申通、宅急送都不是它的对手。创业十几年来,王卫从未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媒体上的照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这就是和其光,同其尘。同于员工。

顺丰的工资高是出名的,是同行业的两三倍,八千一万也不算高。管理层的薪酬,同行公司给十万,顺丰至少要翻一倍。一些创业之初的有功之臣跟不上发展了,王卫从来不会扫地出门,而是高薪奉养起来。他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想着员工,和员工没有利益之争,这就是挫其锐,解其纷。王卫的管理经验就像这一章说的,故不可得而亲,亲没用,一切按规则来。又不可得而疏,他为大家做事,谁也离不开他。他只制订规则,和光同尘,和工人一起,像工人一样,又和工人不一样,达到了玄同的境界,打造了一个快递王国。

三、怎样教育子女

知者不言,言者不智。聪明的家长,一般不强制孩子做什么。强制孩子做什么的,不聪明。

不言,少言,无为,玄同。你要和他一样。你想让他怎样做,你就怎样做。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能一边玩手机或打麻将,然后你立言让你的孩子不许玩,认真做作业吗?这很难想像。规定,在道德经中就是“礼”,就是言,带有强制性,“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规定太多,会引起子女的反感。他一次一次试探你的底线,而对子女,可用的强制手段又不是太多,最后黔驴技穷,教育失败。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言之教。我觉得,教育子女我们要向康文倾老师学习。康老师非常好学,直到现在五十多岁了,还是书不离手。辅导孩子的时候,孩子做作业,他就在看书,孩子的印象里永远在学习,真正做到了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他的孩子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人大,取得了教育的成功。

四、最后,我们看白居易的诗里批评老子,批评的对不对?

在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在关令尹喜的强求下,再因为当时已经天下大乱,战火不断,民不聊生,老子不想再看见这样的事情发生,不想再看见那些不会治理天下的君王再把天下搞成这样,于是就写下了万经之王《道德经》。 老子设定的读者,是天子,是君王,是皇帝,是人主,是辅佐君王的王师跟大臣,老子是想把这样的真言,告诉这些人主,应该怎样去治理天下,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少言,统治者的言应该理解为政令。不出于自己的欲望而折腾。这里的知者,指的是有道的统治者,而不是老子自己。不言,说得是领导和大家一样,不随便发号使令,达到玄同的境界,而不是不说话。所以白居易显然是理解错了。

作者简介

函修草,在函谷关修行的一颗草,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