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湿热证的遣药思路

 读书人心系天下 2021-12-15

湿热虽以脾胃为其病变中心,证象却可见于五脏。

脾运障碍,湿浊内停,津气交阻,升降失调,则以面色淡黄,或如油垢,秽气触人,渴不引饮,食少、胸痞、腹胀、呕恶、便溏,或溏而不爽,或呕利交作,舌质红,苔黄而腻为主证。

如果病在二经之表,多兼少阳三焦气机不利,水道失调,湿郁热蒸,而呈寒热起伏,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下流归肾,则呈小便淋涩,阴囊潮湿,带下臭秽;

壅塞肝胆,则呈胸胁胀痛,或身目发黄,或发痉发厥;

发于肺,则为鼻塞、咽肿、咳嗽;

上蒙心包,神机被阻,则昏不知人,或精神异常;

壅塞清窍,则龈肿、耳聋、头昏、眼花。

其基本病理是湿热互结。湿是自身功能失调,津凝而成;热是外邪相侵,气郁所化。治疗湿热证时要注意几点:

一、湿与热的孰多孰少:热盛湿微,偏于阳明之表的,以清热为主,燥湿芳化为辅。因湿热在于少阳三焦,脾湿仅为兼见症状,故应着重清阳明少阳之热。湿盛热微,偏于太阴之里的,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因为湿阻中焦,重用芳化之品,才能振奋已困的脾阳,祛除黏腻的湿浊。

二、病位的偏表里:兼湿滞体表,肌肉烦疼的,应配入防风、薏苡仁、蚕沙、姜黄、秦艽、海桐皮、威灵仙、络石藤、海风藤等常于治疗肌腠之湿及通络止痛的药物,适当加入活血的川芎、桂枝之类以宣通血络之滞,止痛效果更佳。

三、兼证的偏上偏下;兼见头胀、头昏、咽痛、肢节酸痛,略见寒热等上焦症状的,可配入辛开肺气药物,使肺气开宣而气机得展,肺气肃降而湿浊下行。兼见下焦症状,小便不利,或淋涩作痛,或大便泄泻的,利湿药又宜增强。

四、湿热误治而成坏证,应该采取救误措施;误用发汗以致湿热蒸腾,蒙阻清窍而神昏耳聋,当用降泄药物,使湿热下行;误用泻下以致脾阳下陷,泄泻不止,当用升浮药物,使脾阳上升;误用滋腻而至经久不愈,当重用燥湿芳化之品,振奋脾阳,解其锢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