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的“拉开距离”之今用

 乔元庆 2021-12-15

潘天寿曾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拉开距离“一说。虽然没有拜读他的原作,但是近来看了两篇重要的评述,一篇是邵大箴先生的《邵大箴|潘天寿缘何提出了“拉开距离”论》,另一篇是童中焘先生的《潘天寿“拉开距离”的当代意义》。读来颇有收获。

潘天寿提出的与西画”拉开距离“,是40年代就国画学习西画而提的,针对当时的”中西结合“论。从1910年代起,中国的知识界就对于国画的命运有过疾风骤雨状的论战,主流的意见是一是全盘西化,另一种是”中体西用“。不管怎么讲,画国画,应该走中西结合的道路,是最大公约数。这个主要是以国家而言,是关于艺术体制、国画的整体发展方向,国画的教育方向,这些国家层面的话题,高谈阔论的。当然共识之下,画家们绝大多数都是取之为自己的策略。独潘天寿,提出“拉开距离”,在当时想必是合者寥寥。

由于笔者对国画并无研究,因此也就无法对潘天寿的这个“拉开距离论”做个判断。但是却引起一种好奇:就是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以国画思维画油画,历来也是认定“中西结合”为自己的策略的。那么如果采取潘天寿的“拉开距离”,会是怎么个策略呢?

拉开距离的话,就是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用油画工具画国画,就应该尽量拉开与西方油画的距离。

这个貌似极端的思路,细想之下,倒也不失为一种策略路径。

比如我们现在新东方主义油画的画法,多少有一种牵挂,就是要注意使用“油画的本体语言”。如果采取拉开距离的策略,那就没有这一层羁绊了。

这样的思路下,回顾我们昌本硕源时的一些范式转移的操作,比如用黑色单色仿画吴昌硕的山水,实际上就是拉开距离的做法。

所以,拉开距离,也是新东方主义油画可以采取的路径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