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认知与路径初探

 海阔天空sx 2021-12-15

图片

作者简介

吴淼峰 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全国小学名师发展联盟委员;曾获得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武特等奖、浙江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越语文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绍兴名师,绍兴市普通中小学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主编或参与编写多本教学类书籍。

图片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1年第6期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教材选文的长度和难度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太长,学习时间无法保证;文本太难,学习效果无法保证。那么如何基于这一现象化解教学难题?如何通过路径创设,策略引领,实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呢?
一、价值探问:教材选编的深意在哪里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出现了长课文。随着年级的递升,难课文逐渐登场,长课文开始增多。考虑到难课文界定的主观因素,粗略统计如下:

学段

“长课文、难课文”篇目

低年级
《动物王国开大会》《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中年级
《卖火柴的小女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诺曼底号”遇难记》《海的女儿》
高年级
《白鹭》《牛郎织女》《父爱之舟》《红楼春趣》《好的故事》《骑鹅旅行记(节选)》《那个星期天》

长课文、难课文的选编,自有其编者用意、教学价值。站在学生素养发展的维度,我们该如何认知呢?

(一)阅读意识的适应性铺垫

人教社熊宁宁编辑曾提到:“之所以在低年级教材中安排少量长课文,是希望学生能够从阅读初期,就有从整体上观照文章的初步意识。”适量的长课文选编,有助于学生提前经历适应性阅读,建立长课文的阅读概念,为更高学段的整体性阅读铺垫基础;适量的难课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经历不同言语层次的阅读,为进一步深度阅读夯实基础。

(二)阅读能力的螺旋式发展

能力训练遵循负荷渐进原则,在不断的重复与强化中,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能力才真正被习得。以“阅读速度”能力为例。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是长课文,教材第一次提出“默读课文”的能力要求,意在帮助学生建立“长课文适宜默读”,“默读,是不出声、不指读”的意识。到五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了“有一定速度的阅读”策略单元,意在通过阅读速度的量化监测,提升阅读的速度与效果;通过多种方法的习练,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六年级“有一定目的的阅读”,又将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了一个维度。适量的长课文和难课文的选编,遵循能力训练的基本规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习得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阅读情状的生活化对接

阅读的意义在于生活化。学生经历大量的高品位的文本阅读,为真实的生活化阅读铺垫了基础。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长文章的阅读是常态,难文章的阅读也不可避免。如果学生缺乏类似的阅读经验和必要的阅读经历,一旦在真实的成长语境中遭遇长文章、难文章,必然会陷入手忙脚乱或手足无措的窘境,从而影响更深层次的阅读与理解。

二、问题探寻:教学的难处在哪里

很显然,长课文、难课文的选编有其独特的价值。那么为何会成为焦点现象?长课文、难课文的选编给教学带来的挑战,其主要原因又在哪里呢?

(一)“老课文”的惯性认知干扰

教材的更新迭换,选文是最直观而又具体的呈现。有些选文因为真实性、文化性、时代性等原因,不得不替换;有些选文则因为其经典性、代表性、典型性被保留。这些保留下来的选文,便成了新教材中的“老课文”。

“老课文”之“老”还在于教师教学的前拥性。这类课文在不同的教材版本中出现过,许多教师有过教学经历。这种经历会成为一种“教学惯性”,干扰“老课文”在新教材中的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便是最好的例证。《卖火柴的小女孩》曾入选浙教版、人教版等教材,且均选编在高年级。在许多教师的惯性认知里,这是一篇具有深度的文本,故事背后的社会性、人物结局的悲剧性、作者创作的政治性,都应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统编教材将其编在三年级童话单元。现实的“真实学情”与惯性的“深度理解”之间的冲突,给教学带来了干扰。可见,适度清空惯性思维,认真解读统编教材用意至关重要。

(二)“长课文”的求全思维困扰

课文的长度是难度的外在表现。选文越长,教师把握起来就越难,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更难。在固有的评价机制下,教师不可避免会陷入“什么都想教,什么都要教”的求全思维中,深怕有一丝没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求全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语文教师对课文的把握。

《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一年级下册最长的文章。教师之所以觉得难,首先是因为故事角色多,学生梳理起来有难度;情节多,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其次在于“通知”这一应用文本的教学。“通知”有格式上的要求,也有内容理解上的要求,自然增加了难度。学习内容一多,就会给教学带来困扰。

《小英雄雨来》是管桦同名小说节选,是一篇长课文。相比人教版教材“略读”的阅读定位,统编教材将其确立为“精读”,定位成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篇目。尽管教材运用数字标注的方式,厘清了内容情节,但整整九页的阅读量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无疑难度不小。而教师既要落实“长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任务,也要引导学生感受“雨来的英雄形象”,还要适度体会“小说中景色描写的作用”……对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难课文”的文本解读苦恼

难课文之“难”,首在文本语言。作家语言习惯的个性化、作品言语表达的艰涩感、作者情感传达的独特性,都会给理解带来难度。其次在文本的距离感。历史的阻隔、年代的久远、言语的差异,对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都存在不小难度。再者文本情节的复杂性、描写的丰富性,也考验着教师的解读能力。

《红楼春趣》是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的课文,是《红楼梦》原著节选。故事内容虽不复杂,但人物关系却较复杂,再加上人物身份的隐与露,文本语言的古与今,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难度。教学中如何适度点拨文言现象,适度淡化人物关系,聚焦主要人物体悟情节……对教师的解读能力均是一场考验。

《好的故事》选编在六年级上册“鲁迅单元”。许多教师感觉无从入手:文章除了写景,有故事吗?故事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要多次写“昏沉的夜”,跟“好的故事”矛盾吗?……鲁迅言语表达的发散性,文章内容的时代性,都对教师的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策略探究:突围的路径在哪里

那么长课文到底该怎样教,才能发挥其选编价值,实现“长文短教”?难课文到底该怎样教,才能真正体现“难文浅教”呢?

(一)立足单元,发展性聚焦语文要素

无论是长课文还是难课文,语文核心要素的确定与把握是突破教学困境的重要基石。基于教材的编排特点,立足单元作整体化解构,从语文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彼此关联与训练梯度上作发展性解读,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定位文本的核心要素,进而打开教学通道。
三年级上册的“童话单元”,阅读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指向“童话的特点”。习作“我来编童话”,重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交流平台”揭示了“童话的特点,即拟人化、丰富的想象、感受奇特”。“快乐读书吧”除了推荐童话作品,还渗透了“童话的阅读方法,即发挥想象、代入角色”。很显然,“想象”是童话单元的共性要素。
教材选编的四篇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都是童话,分别从“感受想象”“说说想象”“描绘想象”“思辨想象”等侧面来聚焦、丰富对童话的认知。很显然,在共性要素的基础上,篇章有其“个性要素”。
基于此,《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单元首篇,“发现想象”“感受想象”便是其语文要素的篇章定位。事实上,课后练习二“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便巧妙地提示了本文的教学指向——发现并感受小女孩的想象。由此教学思路自然简化清晰了:“小女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理解想象产生的背景;“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发现并感受想象的奇特;“小女孩火柴燃尽后怎样了”——体会想象的美好以及童话的结局。
教师要善于立足单元整体,理解并把握语文要素在单元中的“共性编排”和具体篇章中的“个性定位”,以此作为教学的重要支点和设计思路,从而“化长为短”。

(二)删繁就简,板块化定位核心内容

简化教学内容,把握核心内容,是“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重要思路。教师要摒弃“求全思维”的影响,建立“择其一端而教之”的意识,解读并确立核心的教学内容,通过线性化勾连、板块化设计,实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作品,典型的难文。文章语词丰富,且部分生僻难懂;造词精密,且具有年代的隔离感;再加上丰富的自然意象,割裂正常语序的叙述语言,都给学习带来了难度。如何教学?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理清文章叙述和情感表达层面的线索和脉络,教学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就内容编排而言,文章存在着“现实的昏沉—梦中的美景—景中好的故事”的明线。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感受梦中“景的美丽、优雅”,再借助景,通过想象体悟“景物背后好的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分明”,进而与“现实的昏沉”形成对比,符合学的逻辑。

就情感表达而言,文章还存在着“昏沉—美好—昏沉”的暗线,构成了文本的完整结构,暗示了作者的心理状态。透过暗线的挖掘与渗透,学生能更好地感知作者情感的落差、情绪的张力,通过借助资料,深入“梦境深处”,真正理解作者“现实的昏沉”与“内心的期盼”。

找到线索和脉络,有助于剔除“枝枝丫丫”的干扰,清晰地确立阅读理解的线,明确阅读感悟的方向,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内容层面的关联、情感层面的勾连,从而“化难为易”。

(三)一以贯之,融合性训练关键能力

语文能力的习得一般要经历“认知—训练—习得”的过程。在语文要素的引领下,准确定位具体文本的能力训练点,有助于化繁为简。而将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与文本的阅读感悟有机融合,以能力训练的脉络串联文本的阅读过程,则有助于“化长为短”“化难为易”。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首篇,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详细复述故事”。训练“复述”的意识,应贯穿在文本解读的全过程;“复述”训练的过程,应融合在文本理解的全过程。笔者在教学时作了如下设计:

“故事主要讲了裁缝和顾客之间的什么事”——指向故事复述的整体建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的性子急和裁缝的性子慢”——指向故事复述的情节梳理与理解;“有趣的故事该怎样与人分享”——指向故事复述的动机与兴趣激发;“同伴合作讲述故事”——指向故事复述的现场展示与效果呈现……文本解读围绕“复述故事”而展开,教学过程围绕“详细复述”而推进。与“复述”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教学中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讲,如此,长课文自然就教得精了。

能力习得,要避免“训练过程”与“阅读理解”两张皮,减少不必要的“兜圈子”“重复劳动”现象,通过教学内容相结合、训练过程相融合,实现训练效果可视化,从而实现“长文短教”。

(四)文体视角,层递化破解文本难点

用好统编教材要具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表达方法和结构特点。从文体出发,有助于更好地确定相适宜的教学内容,化解文本言语及表达层面的难点、困惑点,达到“难文浅教”的目的。

《白鹭》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精练而又优美,修辞丰富而又到位,再加上情感的充沛与个性化表达,属于典型的“美文”,也是难文。教学时可从两个层面着力:

首先,从“诗”这种文体出发:“精巧的诗”着眼于言语表达的精准、练达,而“散文诗”更追求言语背后的画面,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章1~5自然段,语言精练而又准确,指向“诗的精巧”;6~8自然段,着力于描写白鹭的三幅景致,具有散文诗的韵味。

其次,从“散文”这种文体出发,“品读语言”和“想象画面”。前半部分围绕“精巧”,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第2自然段:一切都很适宜),理解具体内容(第5自然段:身段、色素的适宜),理解表达方法(3~4自然段:对比描写)。后半部分围绕“散文诗的韵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中的白鹭画面。如此处理,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教师教得明白,学生悟得清楚。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从文体角度出发,你会懂得,想象是散文学习的合理方式;散文重在表达个人情感,找到情感的脉动是品读的有效路径。立足文体特征,教师能较好地化解文章理解上的难点、品读上的困惑,从而实现“难文浅教”。

参考文献

[1]陈先云.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N] .中国教师报,2020.10

[2]温儒敏.对长课文难课文的思考[R] .北京:北京大学,2020.10

[3]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陶堰街道中心小学/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