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0年代初,老恩师就曾说:“怕冷痿弱,不过是阳气被「堵住」了!”一张古方活血,输送阳气! 记得当年我跟随恩师学习,正讲到男科常见问题,涉及阴阳亏虚之症。老师问: “你们说,如果一个人畏寒怕冷,功能障碍,舌象淡白,是否可以确定为阳虚呢?” 我们几乎没有犹豫,异口同声道:“当然是了” 一直是这么学的,阴虚则热,阳虚则冷。肾阳如果不足,必然会导致体质虚弱、畏寒怕冷,甚至出现机能减退,功能障碍。 难道还有别的可能? 老师笑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体内输送阳气的通道受阻,阳气虽然充足,但却无法到达目的地,会怎么样?” 我们听后一知半解,虽说这种可能成立,仍不能完全理解。 直到不久后,我跟随恩师接诊遇到一个病例,此后算是“开了窍”。 那是个27岁的小伙子,结婚5年了,一直没孩子,家里跟着着急。 四处求医无果,自行用了一些补益之品,还是没有起色。 恩师看了看他的舌象: 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舌淡,偏暗; 问诊得知,患者十分怕冷,尤其是下肢发凉,整个人虚弱乏力,精神状态不佳。 我当时也想当然的认为是肾阳虚,可是看过他用的药,基本都是补阳益气的,就是无效。 这时恩师注意到一个细节,患者的脸色不好,而且总是弯着腰,蜷着身子。 再一问,得知他胸肋部偶尔会有刺痛感。 于是综合考虑,这很可能是气虚血瘀。按照这个思路,施方如下: 黄芪、人参、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香附、川牛膝、川芎、赤芍等,随症加减。 结果如何?15剂之后,患者反馈下肢不再怕冷,每次生活时有了冲动,功能也有所提升,气色转好;随后继续用原方加减巩固,二诊后功能恢复,胸部刺痛感消失,不再怕冷。 自那之后,我主动找老师谈了这个案例,我想,此方精妙之处,就在于打通了“输送阳气的通道”。 对于这个想法,我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他说:仔细看,这个患者的体征表现,就能发现阳气是被“堵住了”。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你看他下肢发凉,还有功能障碍,舌淡,这都是阳虚之象,但是为什么吃补阳的药没用,就是因为之前的医家忽略了一点——血瘀。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这两者在体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一个人出现血瘀,那就会有疼的地方,往往在胸肋处; 同时看舌头,就算没有紫斑,也是偏暗的。 血瘀了,血行不畅,输送气的道路受阻,即便你有阳气,你也发挥不出来。 所以用的这个方子,关键是先补气活血,把堵住的阳气“放出来”。 你可能看这方子熟悉,其实是以一个老方子为基础——补阳还五汤。 出自清代王青仁所撰的《医林改错》。 原方组: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从药性上看,这里的黄芪用于补脾肺之气,其他药材则都是活血的; 再加上人参益气,香附疏肝行气、川牛膝进一步活血化瘀。 诸药合用,脾肺之气充足,淤血得化,气血运行畅通无阻。就这样,阳气可以在血液的承载之下,顺利送达下焦,问题就解决了。 当年这一堂再生动不过的课,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此后临床数十年,我也将这个辨证和用药思路充分发挥,经诊医案记了好几本,想来也算没有辜负恩师的良苦用心。 今天分享出来,主要还是想给大家一个借鉴参考,面对男子功能障碍,畏寒怕冷,用过补阳之物无效,有必要考虑是不是阳气受阻。 当然,阳气受阻的原因也并非只有气虚血瘀一种,还有肝经湿热、痰湿中阻等等。还需进一步辨证,确定后再用药。#健康明星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