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362)《宪问篇》第15章,“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挑灯看剑AAAAA 2021-12-16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原文朗读】

【注释】

晋文公:晋国的国君,比孔子早大概140多年,姓姬,名重(chónɡ)耳,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齐国的国君,比孔子早大概160多年,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的最早霸主。

谲(jué):欺诈,玩弄权术手段。

:正当手段。

【白话翻译】 
孔子说:“晋文公善于诡诈,而为人做事不正道。齐桓公为人正道,而不善于诡诈。”
【解读】 
本章承接着上一章,在上一章中,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是说人都很容易耍一些小聪明,以掩盖自己的错误。
到了本章,孔子用晋文公和齐桓公做例子,继续探讨这个话题。上一章中所说的臧武仲是一个臣子,而本章中所说的两个人不仅是君王,而且还是两个非常伟大的君王。
晋文公和齐桓公同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是春秋五霸的第一任霸主,齐国衰败后,晋国崛起成为新的霸主。但二人行事的风格却有区别,晋文公擅长诡诈的权术,而齐桓公却以正直称霸诸侯,所以孔子评价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两个伟大的君王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到底是赞成“”还是赞成“”,孔子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其实,“”和“”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各有各的适用场合。老子也有类似的阐述,《道德经》第57章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治国要用正道,行军打仗要用兵法,不得不行诡道。
虽然孔子在本段话中没有对“”和“”进行明显的褒贬,但我们能够感觉出,孔子还是赞成“正道”的。因为正道比诡诈更长久,齐桓公在位四十年左右,晋文公在位仅仅十年左右。
总之,我们从孔老夫子那里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搞阴谋诡计。

【张武忠老师公益课程】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