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我在前面多次说...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1-12-16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我在前面多次说过了,所谓厥阴病实际上是三焦膜系的寒性疾病。

因此,治疗厥阴病少不了温阳的药物。乌梅丸作为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含有炮附子、桂枝、干姜、细辛、蜀椒五味温阳药,也就是老先生们常说的“温阳五虎”。

一张方子里有五味温阳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点也不累赘。五味温阳药作用各不相同,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地恰到好处。

厥阴病是三焦膜系的寒性疾病,乌梅丸中的炮附子、干姜、桂枝分别为温下、中、上三焦而设:炮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温中焦脾阳,桂枝温上焦心阳。这三味药大家比较熟悉,没有必要细说。

细辛和蜀椒,是专门温三焦膜系的药物,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我重点说一下。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到细辛的方子很多,比如治疗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等,都用到了细辛。

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有水气”,实际上是治疗膈膜中有水气,用了细辛就可以把膈膜里的水气散掉排出。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寒邪深入少阴,体内的阳气被郁遏,所以用附子温里,用麻黄解表闭,而用细辛通达表里之间。三焦是“元气之别使”,细辛通达阳气正是作用于三焦膜系。细辛通达表里之间,实际上是改善三焦膜系的通透性,让下焦肾阳能够到达体表,温煦体表。

大黄附子汤是治疗寒实腹痛的方子。实际上很多寒性便秘是不疼的,大黄附子汤证之所以疼痛,不是因为实,而且因为寒,是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用细辛正为了温肠粘膜中寒,散肠黏膜中血。

大家可以看到,细辛是专门作用在三焦膜系的。所以乌梅丸里细辛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既然细辛有了细辛,为什么还要用蜀椒呢?

虽然细辛和蜀椒都是温三焦膜系的药,但细辛色白偏入气分,蜀椒热赤偏入血分。蜀椒不仅偏入血分,而且治心疼必用蜀椒。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蜀椒的有乌梅丸、乌头赤石脂丸、大建中汤、白术散,还有升麻鳖甲汤和王不留行散。

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大建中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白术散条文中虽然没有提到心痛,但方后有“但苦痛”、“心下毒痛”、“心烦吐痛”等语,可见白术散所治,心痛也是主要症状。

升麻鳖甲汤,治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王不留行散治金创,虽然没有心痛的症状,但都不离血、痛和膜结构的损伤。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要治心中疼热,必然要用蜀椒。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张仲景在乌梅丸里用了五味温阳药,都是必用的,而不是凑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