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问了我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乌梅丸为什么用乌梅?

 文文ap25 2021-12-30
前几天给大家分享了我对乌梅丸中干姜、附子、细辛、川椒、桂枝等五味温阳药的一些个人看法,当时没想到有朋友反而对乌梅丸中乌梅的作用不理解,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下我对乌梅的理解。

在《伤寒论》中,厥阴病篇是最难理解的一篇,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争论,陆渊雷甚至认为厥阴病篇原文大多为“厥利呕哕病”条文误入本篇厥阴病篇内容。

我的看法是,厥阴篇的条文是纯洁的。之所以这样说,我的一个根据是《伤寒论》所有方剂中,用到当归的只有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麻黄升麻汤四张方子,全部出现在厥阴病篇。我相信这不是巧合。

厥阴病篇确实比较难以理解,难点有两个:

一是厥阴病是三焦膜系病,经方中医对三焦膜系的研究很少,很不深入。甚至张仲景在描述小柴胡汤证的病位时只说“半在里半在外”,也不是很清楚。

但在《黄帝内经》中,对三焦膜系的论述很多,比如“肝藏筋膜之气”,“脾与胃以膜相连”,“肝气热则胆热口苦筋膜干”。

二是厥阴病篇的方子里用到的药物,很多只出现在一张方子里,没有对比,没有鉴别,就很难揣摩张仲景的用意。比如,乌梅只出现在乌梅丸里,葳蕤、天门冬只出现在麻黄升麻汤,白头翁、秦皮只出现在白头翁汤(《金匮要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算作白头翁汤的加味方)。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三阴病都是寒证,厥阴病也不例外,但厥阴病有寒郁化热的现象,所以提纲中描述了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症状。

如果不能化热,那就不是厥阴病了。本篇中提到的“藏厥”,就是不能化热的情况,虽然也有厥逆,但绝对不能当做厥阴病看,藏厥是五脏真阳虚衰,是非常凶险的。

在张仲景的年代,卫生条件差,人们多有蛔虫,因此厥阴病常伴有吐蛔。因此,张仲景所说的蛔厥就是厥阴病。乌梅丸是治蛔厥的主方,就是治厥阴病的主方。

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很多人没有蛔虫了,还有没有厥阴病了?当然还是有,只是不吐蛔虫了。

所以我们看厥阴病,看厥阴病提纲,要历史地看。

张仲景当时治厥阴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治蛔虫,因此张仲景用乌梅的目的之一是杀蛔虫。

三焦膜系本身没有出口,厥阴病寒郁化热,只能借消化道的黏膜为出口,因此有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咽喉不利唾脓血,有呕家吐痈脓,有热利,有圊脓血。

虽然上下消化道都是热气的出口,但热气向上寻找出口,必然会伤及胃气,就有可能变为“除中”,而除中是死证,所以必须要抑制热气上冲。而乌梅下气,正可以抑制热气上冲损伤胃气。

厥阴病本身是寒性病,只是郁而发热,当郁热散出去仍然是寒,所以会先厥后发热,厥与发热交替。如果用了下法,大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强,就会因为阳气虚固摄能力差而出现利不止的情况,即使不用下法,也可能会出现下利。乌梅酸敛止利,正可以预防下利损阴伤阳。

张仲景用乌梅,有杀蛔虫,下冲气,止下利三重目的,我们现在治厥阴病也有下冲气、只下利两重目的。

乌梅丸里用乌梅,绝对是张仲景千挑万选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