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香港之前,一无所知,感觉她无非是现代化的都市 高楼,时尚生活时代潮流之类的,感觉应该和上海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 高楼、地铁,甚至楼房也没有内陆的新、马路也没有我们的宽,如此一般,这就是我对香港的初印象。 在这座700多万人口中有100余万处于贫困线下的城市中,当慢慢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中,从中环到离岛,从摩天大楼到偏远角落的民居,慢慢的会发现,香港不只是购物的天堂或者美食之都之类的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 从街市到礼拜天的教堂,慢慢的感受到这座山水之城的藏在大街小巷的市井生活景象,也真切体会到硬件的堆积并不能造就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是魔都那座"国际化"大都市无法比拟的。 从机场出发,经过九龙来到香港岛,车行在山上,恍惚间忘记了自己是在香港还是远离都市的山野。 细心留意这座城市,一座座耸立的山,如同百舸争流的港湾, 还有街面的老店、街头的电车、车身都是一幅流动的图案,承载现代潮流的广告语...... 浅水湾、深水湾、石澳等等,虽然地方不大,但给人的感觉却很清爽。 而夜间的太平山顶,俯瞰香港全景,山顶宁静, 似乎可以感觉到山脚传来的宁静,虽然知道山脚是有着各色的都市符号, 中环、时代广场、兰桂坊、happy valley (跑马场)、金钟大道、皇后大道、庙街夜市…… 香港的饮食荟萃了世界各地之美食,在豪享那些全球风味各异的精致美食的同时,港岛及其他离岛也不乏充满港式传统味道的各类美食。 北角的鸡蛋仔、上环的砵仔糕、车仔面、双拼鱼蛋、西港城的甜品、早餐三明治、港式通心粉、梁昌记的牛腩面、长洲岛上的鸡屎藤、隐藏在中环及湾仔等各处的街角小食、或者一杯鲜榨的100%纯正的果汁,荷兰街的荷兰糖水店等等,每一口都是实实在在的满足感。 街市附近的各类蛋挞、薄饼等分量十足、味道也不会因为是街市而有任何折扣,相反也许因为街坊,制作更加来不得半点马虎吧。尤其是深夜近11点了,坚尼地城附近的车站边有中年男人推着小车烧着炉火在为路过的行人制作鸡蛋仔,这个城市的黑夜与白昼也许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 茶餐厅是香港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更不必说鸳鸯、或一杯冻柠茶、飞砂走奶…..港式茶餐厅特有的语言。 在租金被奢侈品和手表等高档品一天天推高的香港,这些美食档口或是屈居不起眼的角落,或者逐步远离城中心的茶餐厅, 无论早茶、上班一族的午饭还是夜宵,朴素之处也彰显着手艺的精心传承,并不乏各式人情味,毫无做作之意。 无论是三五成群的午餐客亦或一个人的食客,再繁忙的时刻, 店家无不热情招呼每个进店的客人,不怠慢任何一个客人,纵使吃完了一份碟头饭,慢慢品一杯冻饮,或者奶茶,店家也不会催促客人离开,即使店外排着众多排队吃饭的上班一族。 色香味形俱在的上班族午餐之选,即便一份简单的蒸鱼腩饭,鱼腩材料够新鲜,枸杞、黑木耳、蘑菇、酱油、葱花等一样不少。 香港给人的感觉是个充斥着金融与利益、快速与慵懒、拥挤与开阔并存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但它如果只有这些,就如同沙漠之中的灰色丛林。 与当地一位文化学者某次得幸见面,这位长者告诉我说“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和内陆相比,文化成果太少”。这位文化中人想必是客气或者对自身的文化的关切与热爱,才会自谦的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吧。如果要以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来标记香港,那它确实显得有些囊中羞涩了。 在九龙尖沙咀更多的是奢华购物中心,随处可见的购物族拖着拉杆箱在街头穿梭; 而在寸土寸金的港岛,也不乏随处可见的鸡蛋仔,既是生活更多的也许是生存。 从东西区到坚尼地城,在某个街边总会不经意的闻到鸡蛋仔的芳香。 被奢侈品等日益积压到逼窄小铺的鸡蛋仔毫不影响制作者对它们的匠心制作, 一份12港币的鸡蛋仔令人唇齿留香, 在深夜也会偶见鸡蛋仔师傅推着小车在街角制作鸡蛋仔, 美味在你我的生活与他们的生存之间寻得传承的空隙。 这座城市里,街面店铺最多的要数酒肆饭馆、银行和地产中介,当然在车水马龙的港岛街头,你一样可以发现竹篾山货用具的店铺。在港岛中环最现代的国际金融机构、奢华品牌林立的商业大楼之间,窄窄巷道之间的各式店铺,卖扣子的、刻印章的等等,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 每年长洲岛的抢包节,我想人们抢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包子,而是与大家聚在一起共度传统文化的庆典与传承。 静静的去感受、去认识这座城,你会惊然发觉,它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最为虔诚的城市,台北和香港相比略显寒酸,澳门有些像个顽皮的孩子,在外久了,回来后,依然有些异邦的气息。而香港,无论是市井生活,还是文化产业,都有着各式的中华传统印记。即便是娱乐业,一首首歌曲、一部部影视作品,都无处不在表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绿洲,这是属于香港的岁月沉淀。
如果说存在文化沙漠,或许,在这座城,有那么一群人,始终坚定的在传承和保护着我们缺失的文化,爱、道义、传统和习俗等等。还有许许多多无法用物质和硬件定义的内在气息,附着在香港这座国家都市身上,让我这个引以自豪略懂中华文化的人自惭形秽。 一个在传统与时代冲撞下,还隐约保留存在的香港特色,包括在香港这个社会在存在的如同时国宝熊猫一样稀有的一群文化人,在思考、关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之灵魂所在…… 庙街夜市,似乎可以找寻到任何年代的记忆。还有那别具特色风水摊位,各式男女风水先生,为不同的客人指点迷津。 即便在繁忙的湾仔闹市区,车水马龙的噪音也无法一群善男信女的虔诚。 图文:吴冰-JH2 六月瑚的微信号 :JuneHu_JuneHu Life is living with optimist mood and great lov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