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时,几个四川农民凿出口千米深井,直接影响到世界历史的发展

 柠檬猪nyzbh9re 2021-12-16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自古以来,劳动人民便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他们扎根于社会底层,却也是社会的坚实依靠。正因为有了这些勤劳人民的出现,社会才会朝着前方行进。人们所用的商品货物的产生与推广,也注定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贡献。

在185年前,四川的几个农民打凿出的千米深井,直接影响到世界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口千米深井不是普通的水井,而是一口盐井,更加可贵的是这座井背后所含有的技术与精神。“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离不开食物的供给,而食物也离不开盐的加持,许多地区风味也是通过腌制产生的,例如四川的咸肉、诺邓的火腿等都离不开盐,盐可谓是“百味之王”。

从古至今,盐作为一种调料,在每个家庭的厨房灶台上都必不可少。“盐”不仅能为食物调味,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防止食物腐烂,经过盐腌制的食物,大多会比平常食物储存得更久。“盐”自古以来便是各朝代重要的财政收入,在汉武帝时期,更是颁布“盐铁论”这一政策,由中央直接垄断制盐业,贩卖私盐者以谋反罪论处。

明清时期,私盐贩卖更是走向顶峰,也成就许多富商巨贾。由此可见,盐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无疑是智慧的,他们不仅通过海水制盐,之后还有了湖盐、岩盐、和井盐。其中,井水制盐是内陆地区食盐的主要来源,而井盐在四川,尤其是自贡最为出名。

井盐的产生来自于一次机缘巧合。东汉末年,四川自贡一带的人们在挖掘水井时,发现水井里的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饮用。他们发现把井水沸煮提炼后,有白色晶体产生,可以得到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盐,因此井盐就此诞生。在古代,钻井技术的落后,使得自贡的井盐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日渐枯竭,唯一的办法便只有向地底深处挖掘。

于是四川农民利用简陋的器材、祖先留下的经验,对钻井技术慢慢摸索,不断钻研、尝试,历经13年,在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开凿出世界第一座人工钻凿超过千米的深井——燊海井。燊海井深达1001.42米,一口盐井能达到这样的深度,可想而知它的挖掘难度,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古代,这样一个深度都是十分罕见的。

自贡被赋予中国盐都之称。此后的自贡,借着燊海井源源不断的卤水,制成大量的井盐。自贡人民借此发现商机,自贡井盐被销往全国各地,名声大响,更是有了“中国盐都”之称。虽然在1952年,燊海井由于压力不足,而被迫停产,但这并不影响它自身的技术对于世界的意义。根据沈梦溪的《梦溪笔谈》记载,燊海井的开凿采用的是一种“卓筒井法”,即后世所称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

现今,绝大多数的油田便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开采石油。而四川人民在清朝时期便掌握了这项技术,不得不说是领先于世界。清朝末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项技术被传入西方国家,甚至推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那几位四川农民因为这项壮举,使得他们被后世喻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而这项技术也被称为“古代第五大发明”。

如今,虽然燊海井虽不再产盐,但却成为一处旅游风景区,供人观赏,它背后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那几位四川农民不怕困难、兢业勤恳的做事风格也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但不努力注定什么都没有。正如那几位四川农民一样,如果没有他们长达十几年的刻苦专研,自贡乃至四川的历史可能都会是一番景象。

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用付出艰辛劳动所得到,既然生活给了人们磨练,那人们就要学会坚韧。认真对待生活,是对自己的负责,尽自己所能,努力争取,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下去,终会有所回报,有所收获。

参考资料:

《农家望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