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7大经典战例,粟裕独霸3场,刘帅却用最差的装备打最大的仗

 123xyz123 2021-12-16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大家期盼已久,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百姓集结在了天安门广场上,他们无不欢欣鼓舞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的内心无不充斥着胜利的喜悦,因为他们知道,过去30多年间由战争造成的苦难将在新中国诞生的一刻而走向终结。

文章图片1

而这令人振奋的胜利则是由一支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红色武装,用无数年轻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

虽然这支军队曾经有过许多名字,诸如红军、八路军以及新四军之类的名号都是指代我们的人民军队,但我们最为熟知的,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番号便是解放军,而他们所活跃的年代也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解放战争时期。

文章图片2

就是在这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以130余万人的伤亡情况换来了革命的胜利,自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人民军队可谓是越打越多、越打越精,开战初期占据劣势的60万正规军到建国前已经发展成了坐拥550万人的威武雄师,在全国各地的战场上也在常年的征战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名将英豪以及基层战斗英雄,其中令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战役更是不胜枚举,那么本期视频我们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解放战争时期的7大经典战例。

文章图片3

第一场:苏中战役

如果要问解放战争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可能很多人都会提及三大战役或者渡江战役,鲜少有人会想起解放战争爆发初期的苏中战役,其实真要论历史影响,苏中战役的影响或许更加深远。

那时解放战争刚刚爆发,我人民军队的实力还十分弱小,面对大量换装美式装备已经实现基本机械化的国民党大军展开的全面攻势,我军不得不采取被动防御的姿态抵抗国民党的威胁,但纯粹的防御战无法取得胜利,他的最终结果必定是败得体无完肤,我军还必须在这逆境之中组织反击作战,而盲目的主动出击却又只会适得其反损兵折将,为此中央军委决定在局部地区发起适当的反击作战打乱敌军的部署,而纵观全国战场的形势而言,苏中地区或许是执行此计划的不二之选。

文章图片4

如今苏中地区的万亩良田

为什么会选苏中地区?首先苏中地区物产丰富粮食产量足,可以说是全国解放区的粮仓,保卫它不被国民党所控制对全国战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次其他战区不是正在遭到国民党军多线进攻就是刚刚开辟根据地立足未稳,而最后一个因素那便是苏中的地理位置处于全国解放区的最南端,且距离国民党统治核心南京十分的近,在这里大干一场打一个大胜仗势必会起到巨大的政治意义。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看,苏中地区如此重要对国共两党都是相互的,从我军所获得的情报上来看,国民党军已经有意夺取该地,与其被动应战还不如占据主动权打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因此苏中一站势在必行。

文章图片5

邱清泉

根据我军得到的情报,徐州的薛岳主力兵团将联合南京的邱清泉部,以及长江下游常州地区的李默庵部同时从三个方向向我苏中解放区发起攻势,我华中局势危在旦夕。

面对这样的部署,中央军委原本做出了华中地区仅留守部分地方部队牵制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向西向南分散发起攻势,意图将主力转战湖北河南一带,并依托大别山作为后方,进而威胁武汉南京两座国民党主要城市的计划,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保证华中主力部队的有生力量,而且还能逼迫国民党军前线部队回援,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文章图片6

而粟裕却对军委的建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该计划风险过高,盲目出击外线恐怕很难取得与其战果,加之在国民党统治区我军缺乏群众基础,贸然进入很可能会陷入缺乏补给的被动局面,最终的结局很可能会同当年的红军抗日先遣队一般拼光家底,主力部队变成地方游击队,这样实在是得不偿失,并提出应该在根据地内对敌军进行打击,待到时机成熟再考虑转战外线,最终军委同意了内线作战的方案,苏中战役即将打响。

战役初期的国民党军深知我军喜好诱敌深入的作战部署,因而部署的十分谨慎,主力部队都集结一处以防止被我军围歼,而负责填补战线的小股部队也前进的极为谨慎害怕遭到我军伏击,但粟裕最擅长的就是出其不意。

文章图片7

指挥作战的粟裕

在得到敌军确切的行军路线后,粟裕集结重兵针对敌军的重兵集团发起攻势,国民党将领认为我军不会先啃硬骨头而当作佯攻,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当他们反应过来时慌忙调集部队前去驰援,但此时我军主力早已悄悄撤离该地,转而奔袭从另一线发起攻势的另一支国民党军部队,而这支即将挨打的敌军认为我军主力离他很远,于是放心大胆的向前推进,最终遭到了我军伏击,又一支敌军主力被歼。

经历两次打击的国民党军逐渐产生了警觉,于是粟裕再次利用敌人的心理,派了小股部队在敌军两只大军的结合处向双方同时开火随后撤出战斗,由于战斗爆发时是深夜,视野很不好,两支敌军也分不清是友军还是敌军,只知道自己侧翼遭到打击,于是便对刚刚开火的方向发起了反攻,最终两败俱伤。

文章图片8

发起攻势的解放军

由于这样的结果实在难以启齿,两支部队一商量便决定谎报军情,称我军主力在昨夜已被打残向北退去从而给整个国民党军的部队造成了严重误判,其他部队在得到这份“军情”之后立马将紧绷的神经松懈了下来,开始放心大胆的按计划推进,结果遭到了我军的又一次伏击,再次损兵折将。

国民党一时无法判断我军意图只得放缓脚步,但此时粟裕已经调集了我军主力向南转移袭击了国民党军的大后方,国民党军见状开始慌乱,在我根据地中的部队急忙向主要据点开进,结果再次遭到我军伏击,而另一方面在我根据地边缘的国民党军却试探性的对我军发起了攻势,并遭到我军的顽强抗击,在其他各地战局接连失利后该部也自行撤退,自此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粟裕的“战神”称号名不虚传。

文章图片9

第二场: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刚刚盘点苏中战役时,我们提到了中央曾做出过派遣一部分主力转战河南湖北交界处,依托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以威胁武汉南京,从而拉动全国战局变革的作战方案,这套战法在当时受到了粟裕的反对而没有实施,但党中央却从未放弃过这项战略布局,最终这项被粟裕认为“风险过高”甚至“得不偿失”的方案在1947年时交到了刘邓大军的手上。

那时解放战争刚刚进入第二个年头,全国战局的形势仍旧不容乐观,在东北我军在四平碰壁,一度让国民党占据了优势,在西北红都延安被敌军攻克,就连常年稳固的山东解放区也遭到了国民党的进犯,可以说这一年是解放战争最艰难也是前途最黑暗的一年。

文章图片10

国民党机械化大军

面对国民党军两个拳头一东一西各自重拳出击的态势,党中央当即找到了国民党军的致命破绽,那便是中部的空虚。

而在全国战局中地处中线的刘邓大军此时也成为了一支坐拥12万主力的强悍队伍,为了扭转局势,党中央决定让刘邓大军打到外线去,从而调动敌军收缩兵力以缓解东西两线的压力。

为此党中央急电刘邓向南进军,剑锋直指大别山,刘邓首长在权衡了全国战局之后当即接下了这道命令,并在中央规划的日期之前提前开始了这次战略转移,硬着头皮向南急进。

国民党军见刘邓12万主力意在南进威胁江淮大感震惊,慌忙之中调集了许多部队对其进行围追堵截,当即缓解了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文章图片11

而面对围追的部队刘邓首长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南进必须要通过大片泥泞的黄泛区,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根本发挥不出来优势,但堵截的敌人却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机会,一旦我们耽搁时间,淮河汝河都将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我们依旧需要刻不容缓的向南急进,为此刘邓大军不惜炸毁大部分的火炮以及重型装备,轻装简行快速行动,或许说起来容易,但要知道这可是了刘邓大军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积攒下来的家底,仅此一役便付之东流,能够做出这样的决断已然说明了刘邓首长的决心和远见。

文章图片12

大别山风貌

最终刘邓大军如预期那般突破层层封锁转战千里进入了大别山,国民党军的部署完全被打乱,但刘邓大军却以牺牲了自己的攻坚能力为代价深入了敌军腹地彻底改变了全国的战局,解放战争的局势就此转危为安。

可以说刘邓大军是用了最差的装备打了最大的仗。

文章图片13

第三场:豫东战役

1948年的豫东战役相比前两场战役都是我军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所不同,它本身十分具有争议,史学界对此次战役的评价也呈现了很明显的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大捷,也有人认为是一场失败,而且更有趣的是此次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均声称取得了胜利,而且还都称其为大捷,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战争史这样的结果也十分少有,因此盘点此次战役的侧重点我们会将重心更多的放在此次战役的背景、结果和影响方面,以这样直观的切入点来探究豫东战役究竟是赢还是输。

文章图片14

首先还是战前情况,由于一年前的大别山一役扭转了国民党的进攻态势,战场逐渐从东西两侧集中到了中原地区,敌我双方在中原地区已经打了一整年的拉锯战且谁都无法取得重大战果。

鉴于目前的形势,党中央拟定再次派遣一支部队南进继续威胁国民党所统治的核心地带,而此次中央希望再次由华野以及粟裕牵头执行该计划,但粟裕却再度提出了反对意见。

粟裕认为现在南下固然可以拉长战线威胁国民党核心区,但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扭转整个战局,我军依旧无法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最终还是会形成对峙之势,与其长期对峙不如在中原地区集结重兵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扭转态势。

文章图片15

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

国民党方面以为一向胃口很大的粟裕会直扑邱清泉兵团,但怎料粟裕先行攻占了守备力量薄弱的开封,国民党方面发现后立刻组织兵力回援试图重夺开封城的控制权,粟裕却命令开封守军撤出城内,以此吸引敌军主力前来追击从而方便围歼敌军,就在国民党军都认为冲锋在前的邱清泉要倒霉了的时候,尾随其后的区寿年兵团却遭了秧,原来此次粟裕的目标仍不是敌军的精锐邱清泉。

文章图片16

黄百韬

在围歼了区寿年兵团后粟裕又打起了黄百韬兵团的主意,此举无论是敌人还是我方的其他指挥官都没想到,国民党方面立刻调来援军防止黄百韬兵团被吃掉,而我军也顶着巨大的压力阻击敌军的增援,但由于之前已经鏖战了将近一个月,前线的部队早就筋疲力尽了,最终敌军的援军突破了防线,粟裕在没有完全吃掉黄百韬兵团的情况下被迫下令撤退,而前线的许多我军部队没及时撤出战斗最终有3000余人被俘。

文章图片17

民国时期的开封城

国民党方面认为华野在此次战役中折损近3万人元气大伤,而且我军没能守住刚刚攻克的开封城,因而他们认为此次战役我军虽然全歼了区寿年兵团,但实际上并没有其他进展,因而认为此次战役他国军方面是为大捷。

反观我军方面其实并未把开封城作为主要战略目标,我们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意图已经达到,因此对我军而言也是一场胜利,不过根据历史后来的走向来看,似乎真正取得大捷的还是我军。

文章图片18

第四场:宜川战役

宜川战役可以说是西北野战军自成立伊始取得的最大战果,加之西北野战军大部分时间都在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被这样的定位禁锢住的彭总也在解放战争之中很少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因此本次盘点我们必须领略一下在解放战争中少见的彭总风范。

宜川战役的战前情况同前几次战役的背景几乎一致,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分兵东进驰援中原而变得虚弱,党中央因为迁往西柏坡而给了西北野战军大展拳脚的机会,仅仅历时九个月,西野便收复了大量的失地,为了彻底巩固陕北,彭总决定攻打位于陕北和关中交界处的宜川,从而刹死胡宗南再度染指陕北的可能。

文章图片19

胡宗南

为了完成战役的构想,西野派出两个纵队火速包围宜川,另派遣两个纵队埋伏在宜川以南的主干道路附近伺机袭击胡宗南的援军,但胡宗南本人骄奢成性,丝毫不把我西野放在眼里,仅仅派了一个整编军沿大路北上驰援宜川且没有任何留后手,最终这个致命的决定断送了这支部队3万余人的国民党精兵。

文章图片20

在这条必经之路上,我军两个纵队一左一右突然杀出直接截断了国民党军的后路,最终我军以5000伤亡的代价全歼了该部,其军长见大势已去后便自杀成仁。

在消灭了这支国民党王牌军后,宜川城外的两支纵队也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当天便攻克了宜川,此次战役前后历时仅4天,我军以5000人的伤亡代价歼灭了3万敌军并解放了重镇宜川,敌我伤亡比达到了惊人的6比1,可谓是一场实打实的大捷。

文章图片21

第五场:辽沈战役

既然是盘点解放战争中的经典战役那三大战役必然是绕不开的话题,而三大战役最先爆发也是战果作为卓著的必然是辽沈战役了。

作为战略决战阶段的开篇之战,辽沈战役可谓是被党中央给予了厚望,虽然我们作为后来人从上帝视角来看辽沈战役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倘若把自己代入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再去分析形势的话,这必定是感到每一步都惊心动魄。

文章图片22

国民党装甲部队

首先国民党方面在东北部下了重兵,其中东北地区的几大重要城市都有国民党军的重兵把守,加起来能有大几十万的部队,同时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集团也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出兵支援东北战局,虽然对我军来说东北地区的局势还没有到四面楚歌的地步,但也并没有那么明朗,四野内部也认为打长春或许更谨慎保险一点。

但党中央却敏锐地看出了国民党各部将领之间存在隔阂与间隙,加之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跟卫立煌二人正在为是否收缩防线稳固东北局势而争执不休,党中央最终下定决心开启战略决战,命令东野主力直逼东北的门户锦州。

文章图片23

锦州会战

但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相比四野内部单从军事角度上的分析敌情做出的判断而言,党中央的看法更富有远见,锦州被围后东西两线的援军受到了我军的顽强阻击,再加上其本身斗志不强等原因这两支援军直到锦州城破也没能赶到,本就摇摆不定的傅作义集团见状也打消了出兵北上的念头。

在锦州失陷后东北的陆上门户被锁死,再加上营口等海上撤退通道接连被我军掌控,整个东北地区的40多万部队就变成了瓮中捉鳖,最终被我军尽数歼灭。

文章图片24

第六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兵力对比最悬殊战果最好的战役,可以说是整个解放战争中单场战役战果的天花板级别了。

其实淮海战役本身的设想并非战略决战的一部分,为了牵制平津一带的傅作义集团不会发兵北上支援东北,党中央希望在南线打起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牵制其动向,至少是要为辽沈战役的收尾争取时间,而此时粟裕恰好提出了要在淮阴到海州一带打一次歼灭战,企图歼灭之前未能消灭的黄百韬兵团,这样的想法和党中央一拍即合,于是围绕淮安淮阴以及海州方向开展的小淮海战役开始了筹备。

文章图片25

战役刚打了没几天,黄百韬兵团便被我军包围,但我军没有料到的是国民党方面竟然不惜集结80万重兵出击徐蚌,其意图再明显不过,那便是同我军在中原决战。

此时的状况对我军而言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国民党此时已经集结了80万精锐,而我军只有区区60万人,但即便如此,粟裕依旧没有赶到畏惧,当即对中央打了报告请求扩大战场,而党中央也一如既往的相信粟裕的判断,当即同意了他的计划。

文章图片26

不过相比之下我军却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那便是国民党军过度依赖铁路和公路获取补给,因此大量的兵力被分散在了补给线上,而我军的补给大多来自民间,几乎是所有兵力都投入到了战斗之中,再加上我军各兄弟部队之间的团结奋进,以及蒋介石对下属建议的不屑与固执己见,国民党军在占尽了优势的情况下仍旧败北,八十万主力被我华野中野一部消灭殆尽,自此彻底失去了组织反攻的可能。

文章图片27

第七场:平津战役

今天的盘点就以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平津战役收尾,相比轰轰烈烈的其他两大战役而言,平津战役就显得平静很多,但同时它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便是兵不血刃拿下北平,25万守军接受该改编,达到了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地,那么本次盘点我们将不会把重心放在我军如何部署战役如何开始,而是将重点放在北平和平解放以及傅作义本人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负隅顽抗走向合作这两个方面来讲述平津战役的始末。

文章图片28

傅作义

那时国民党方面刚刚经历了辽沈战役的惨败,而驻守平津地区的傅作义也在看到锦州三天被攻克后大为震撼,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以求东山再起,傅作义也提前想好了自己的退路。

首先作为地方部队出身的傅作义在平津之间留出了一条通往山西老巢的道路,而天津港还可作为海上通道以备不时之需,原本傅作义的打算是一旦情况不好,他便会将自己的部队一分为二,自己带出来的这伙人嫡系将同自己从陆路退往山西,而蒋介石派来的蒋系部队则可随时从海上撤往长江以南,这样既不会得罪蒋介石也能确保自身势力不会被消磨干净,可谓是一个万全的计划。

文章图片29

北平

但傅作义忽略了一点,我军原本就没打算强攻平津,我军自一开始便是希望平津两大城市可以和平解放,对敌人战略意图认知上的缺失最终造就了傅作义必败的结局。

想要和平解放平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傅作义困死在这里,切断他的退路是第一位的,但盲目的出击只会打草惊蛇让傅作义主力提前撤退,虽然解放平津的目的能达到,但消灭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目的却直接宣告失败。为此我军做出了如下部署:首先是太原城的围而不攻,为的就是让稳住傅作义,让他相信自己有机会杀回山西同其他兄弟部队汇合。

在稳住傅作义之后便切断他退往山西的道路,进而在陆上锁死傅作义,新保安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军占据了京西的大片土地,傅作义向西撤退的可能已不复存在。

文章图片30

此时我军便开始向傅作义伸出橄榄枝,试图通过谈判和平解放平津,但傅作义却仍心存侥幸,认为天津还是一条撤走的路不肯和平交接北平,为了彻底打破傅作义的幻想,我军不得不强攻天津,而被看作“固若金汤”的天津城却根本没有撑上多久,同时南线的淮海战役也宣告胜利,傅作义麾下的25万大军直接成了北方的国民党孤军,此时他再也没有谈判的筹码,要么玉石俱焚,要么接受和平起义,最终在多方权衡之下,傅作义选择了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