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成名之战是哪次?

 新用户89319747 2023-01-04 发布于上海

我认为,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将军在苏中地区指挥的七战七捷,是他的成名之战。有意思的是,对于咱们的这场大捷,蒋军却认为自己获胜了。

七战七捷

1946年6月26日,老蒋不顾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围攻中原解放区的宣化店,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7月上旬,蒋军纠集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企图进攻我苏中解放区。

为此,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3万余人,自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在江苏中部与蒋军七次激战,消灭敌军53000余人,使其基本丧失了在苏中地区主动进攻的能力。

一、宣泰攻坚战

在获悉敌军将于7月15日进攻黄桥、如皋、姜堰、海安,粟裕抢先出招,集中4倍于敌的兵力,主动进攻,于7月13日突袭敌人守备薄弱的宣家堡、泰兴。激战至17日清晨,歼灭蒋军整编第83师3000多人。

初战大捷,士气大振。战后,毛主席专门发电报确认是否是美械整编83师。

二、如南急袭战

敌人发现我主力在宣泰地区后,于7月17日乘虚进攻如皋。

却不料,粟裕又出其不意地长途奔袭,急行军150余里,以4倍兵力包围如皋东南方向的敌主力进攻部队整编第49师,歼灭敌军1个半旅约15000人。

三、海安运动防御战

连续作战10余天后,我主力在海安一带休整。敌军在几十架飞机的掩护下,企图两路夹击我军主力部队。

粟裕令第7纵队3000余人,于7月30日至8月3日,采取运动防御战术,消耗和迟滞敌人5万余人的轮番进攻,掩护主力部队休整和撤,歼敌3000多人。

四、李堡歼灭战

敌军占领如皋、海安等地后,分兵到各地布防。

针对敌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的局面,8月10日夜,粟裕指挥部队主动进攻李堡的换防之敌,至11日晨共歼蒋军2个旅4个团8000多人。

五、丁林攻坚战

利用敌人龟缩之机,粟裕以一部佯攻黄桥,一部佯攻南通,而主力则直插敌后,于8月21日晚出敌不意地包围丁堰、林梓,全歼两地守军5个交警大队5000多人。

六、邵伯防御战

8月23日,敌军整编25师分三路进攻邵伯、乔墅、丁沟等地。粟裕以第10纵队及地方部队防御邵伯,以主力进攻黄桥,攻敌所必救,在如黄公路展开遭遇战。

经过4天激战,成功守住邵伯,并歼敌2000多人。

七、如黄公路遭遇战

就在敌人调动兵力全力进攻邵伯时,粟裕却率主力进攻黄桥,准备围魏救赵,并于运动中寻机歼敌。

8月25日,华中野战军主力行进途中,在如皋至黄桥公路与敌相遇,以有备战无备,先敌展开,迅速包围并歼敌2个半旅17000多人。

为什么蒋军认为自己获胜了?

苏中之战,12万多人的蒋军被消灭了53000多人,损失达40%。这一成功战例,被毛主席通令全军表彰、推广。

但是,敌军指挥官、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却说自己是胜利者,蒋某人也为此“兴高采烈”,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苏中之战后,敌军夺取了我有意放弃的海安,正如李默庵所说:

“国民党军的主要目的是收复地盘,以占领城市,驱走解放军,维护占领区的安全,最终收复了盐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达到了作战目的。”

原来,敌军首先想的是占地盘,至于士兵的死活,是可以不管不顾的。抢了地盘就有了面子,至于“里子”则是不重要的。

但仗是需要人来打的,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强调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必在意一城一池之得失。

正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惜蒋某人直到最后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得到一个我们主动放弃的延安城,还高兴得不得了,结果几十万大军被牵着在陕北的高原上转圈子,直至被逐渐蚕食。

为什么说七战七捷是成名之战?

1、活用三十六计

苏中七战,可以看出粟裕对古人的谋略研究得很深很透,七战中处处透露出对三十六计的活学活用。

比如首战宣泰,就运用了“反客为主计”和“擒贼擒王计”,先下手为强,并且直取其最强的83师。

又如,在海安上演“调虎离山计”,在李堡上演“关门捉贼计”,在丁林上演“声东击西计”,在邵伯、如皋一带又上演“围魏救赵计”和“以逸待劳计”。

苏中战役,可以说综合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多种计策,是一系列战术运用的活教材。

2、七战七种不同战法

苏中七战,分别展示攻坚线、急袭战、运动战、歼灭战、防御战、遭遇战的不同打法,可以说是不同战法的战争实例,这为随后到来的更为残酷、激烈的解放战争,起到了示范作用。

3、为“淮海战役”进行了预演

苏中战役是以小胜大的战例,这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袖认识到了粟裕的军事才能。

而后来的“淮海战役”本不在咱们的设想之中,但随着战争的进行,粟裕将军敏锐地感受到了战机的来临,并向上级提出了在淮海打大仗的建议。

在中央的首肯下,粟裕在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下,硬是将一锅“夹生饭”做熟了,取得了淮海大战的胜利。

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正是苏中七战七捷为粟裕积累了经验也增添了信心与勇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苏中战役”是“淮海战役”的预演。

4、激励了兄弟部队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总兵力达430万人,而我军不足130万人,力量对比悬殊,有些人是信心不足的。在初期的几次试探性交战中,我军有些部队甚至吃了一些亏。

苏中七战七捷,让大家看到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可能性,增强了大家必胜的信心,也起到了打胜仗的示范作用。

所以,苏中战役规模虽然小,但意义重大。

正因为此,后来《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社论,将苏中战役与定陶战役、中原突围,形容为我军的三大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南方战线的扭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苏中战役之前,粟裕将军当然也打过很多胜仗,但规模都没有此战大,各种策略和战术的运用,也没有此战丰富。苏中战役,可以说第一次全面展示了将军的军事才能,故而,我认为这是他的成名之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