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明城墙——遇见“天下第一瓮城”中华门(上)

 火车侠 2021-12-16

行走时间:2021.2

行走方式:地铁一号线中华门站

景点:中华门城墙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南端

门票:50元

今年的大年三十我不需要做年夜饭,所以本应该在家忙碌的主妇倒有了空闲的时间。阴雨的天气也挡不住我出门的脚步。来报恩寺吧!这个红火了多年的景点我还一次都没有来过。出发!地铁一号线中华门站下车。中华门我是很熟悉的,因为家有车迷,孩子小时候我常陪着来中华门看火车。那会还没有大报恩寺这个景点。中华门地铁站下车步行,很快就到了大报恩寺景点大门处。这座玻璃塔在高架上行驶时常常能看到,城南的很多地方也远远的能看到它的雄姿。今天终于近距离的见到它的真容。

来个证件照

奇怪的是这里冷冷清清的。我以为是因为大年三十大家都在家忙活的原因,但看看大门,售票口也没有工作人员。不甘心,没听说景点闭园啊,上上下下转了一圈,也有几个零星的游客和我一样充满了疑惑的转悠。想看看有没有通知或告示之类的,没有。查询官网也没有说明闭园的事情。打咨询电话没人接。只能带着疑惑放弃。

想着去水游城转转吧!这时正好有公交车到站,彩色的双层巴士给城市带来了热情的气息。没上车,步行去水游城吧!正好能看看城南的街巷。

大报恩寺门口沿着雨花路往北,静静流淌的外秦淮河在阴雨中有一种淡淡的幽怨。

外秦淮河上的长干桥。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你看不出它的历史吧!因为是重建的桥。其实这座桥的原桥为五代十国时杨吴始建,为南唐御街直达城外的必经之道。明初改建,又名聚宝桥。历代的战火毁了再建。1951年1月由市建设局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利用原桥基重建墩台,第一任市长刘伯承题写桥名。1975年再度扩建成为今天我们眼中的模样。

李白《长干行》里面的长干:"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小无猜的典故来自长干桥吧?

立桥赏景,黄墙内的玻璃塔,一片片杉树,岸边摇曳的红色幡旗,几只黄顶红身的游船静泊在河上。

桥的北侧尽头就是巍峨的中华门。本来是右拐左拐沿着中华路继续往南的。就在这个转角处突发奇想,一直没有登过中华门城墙,今天上去看看吧!真是应了那句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门票50元登城墙。医务工作人员有游园卡可以免费进入。坐北朝南中华门城楼,券门之上三个烫金的”中华门“是由蒋介石书写。高二十多米的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

进城门我看到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城门,夸张一点说是一个小小的城池。从这个透视效果图中你可以感知到中华门的布局严谨,结构独特,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所以这里构成了三道瓮城,四道券门贯通的格局。

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长86.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马道陡峻壮阔,直通主城门顶部。马道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城墙上的路标

在城的东侧看脚下的中华路和东西与城墙平行的新民坊路,还有中华东门券门。中华门始建于杨吴时期,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年)在其基础上扩建,称聚宝门。1931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增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车辆通行。

脚踩几百年的城墙继续往上

中华门主城门即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我直接沿着马道上到城墙顶端第三层。第三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镝楼毁于1937年12月初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的炮火,现仅存台基遗迹了。

城楼的南面,脚下是外秦淮河,长干桥,连接着雨花路。南京东有钟山,西有石头山,北有长江,唯独南面是一片开阔之地。中华门就身处这样的一个位置,成为重点防守之关卡,地势极为重要。平时是交通要道,战时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起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城墙宽敞的平台之上一溜烟摆放着守城的武器。

文字介绍了中华保卫战

倚在城墙一角看城墙和城墙环抱下的城市之景。

用文字和精确的数字告诉我们的地形图,看了看距离,从时间上考虑了一下都不符合我今天的时间,只能遗憾的舍弃,今天就好好看看中华门城楼吧!这向东向西的行程他日再找时间出发。

站在城楼上俯瞰,这是西侧的马道,也能看出城池的层次感。

这里文字介绍了中华西门,中华西门和中华东门是对称位于中华门两侧开具的门。

这段城墙之下就是中华西门,川流不息的车辆从这个门洞由北向南,以前就叫出城了。

城墙边有一片南京城的老住宅。人字形屋顶,灰色或红色瓦砾覆顶。房屋密集,房屋与房屋之间通道狭小,从布局可以看出这里一直是居民稠集、繁华之地。

没有计划沿城墙继续西行,于是往回折返。沿着城墙再往东行上几步。战争时期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和平时期的中华门担当了登高赏风景的平台。

登顶城墙看东南处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想想今天没能参观到计划的目的地,却意外的收获了中华门城墙之行,也是一种很好的安排吧?

城墙的东北角就是老城南的代表地区——老门东了。

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早在三国时期此处就有民居聚落出现。明朝中华门与内秦淮河沿线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这里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清末以后,老门东、老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如今这里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传统中式木质建筑、马头墙,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再现老城南原貌。

城墙脚下,秦淮河畔,历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行走在城墙绿道上,能看到秦淮河风光。“一城一河,城水相融”的城市文化景观,让人赏心悦目。

不准备沿城墙暴走,就好好看看这座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天下第一瓮城"的结构吧!

这个角度可以看到第一道门与第二道门相连。

第一道门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为城墙,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个藏兵洞。第二层为楼基,均是砖石结构,朝内一排设置7个藏兵洞。藏兵洞,坐北朝南一字排开,以中洞最大。

第二道城门与第一道相距15.8米,同样分为上中下三层,中间为城门通道,均是砖石结构,上面原来有闸楼,后毁于战火。

第一道门的二层有台阶可以直接下到城中

第二道门与第三道门之间相距19.3米。

连接城门的通道

中华门城门主楼和辅助城门楼以及两边连接的瓮城城墙共同构造了中华门内瓮城的主体建筑。城堡的平面呈“目”字长方形,由一道城门,三道瓮城,27个藏兵洞,两条登城的道和一条坡道组成。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性的建筑。

中华门内瓮城这种藏军设施,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欲擒故纵,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别歼灭,好像传说中典故描写的"瓮中捉鳖"。

从这一侧看中华西门和西侧的马道。中华门已失去通关功用。两边城墙上的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履行现代交通职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