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社会政策等六方面进行了定调,并首次提出“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年经济怎么干?《中国报道》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打造新增长点,解决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风险有三方面。一是需求下降风险。国际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水平比较高,美联储应对通胀的情况下会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国际市场的外部需求。二是产业链重组风险。目前发达国家反复呼吁,要把原有产业链环节回迁到本国,避免产业空心化,因此未来一些订单会随着工厂的迁移而挪到其他国家去。三是低碳风险。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远低于我国。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和其他压力,想方设法要减碳,减碳成本不成比例地压在了新兴市场国家上。 ●应对这三大风险,必须要着力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的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具体而言有两点:一是加快城镇化。政府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角色极其重要,从宏观经济学和财政角度来讲,建议把地方债一次性变成国债,给地方政府减负,同时给地方政府新的激励,让他们专心致志打造城镇化这个新增长点。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包括数字经济、包括绿色经济等。 *整理自李稻葵在第59期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的发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 防范商务领域外部风险,保持稳定性和平衡性 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 稳定房地产市场,需要政策支撑引导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 着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徐枫: 多措并举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编:徐豪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网 |
|
来自: 昵称716271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