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62:在宁夏种田有多辛苦?有多惨?

 桂临塞上 2021-12-16

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 《大银川传奇》

  •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明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之弟耿忠为指挥,镇守宁夏,“徙五方之人实之”。“五方之人”不到六万人,他们来了之后,被分散到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这些戍边的军士和百姓,开启了宁夏这片土地上的又一次开发。宁夏平原也重新恢复勃勃生机。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宁夏自古就被誉为“塞上江南”。一说宁夏就想到:不是江南赛江南。但很多人都好奇,既然称为“塞上江南”,“米粮仓”,那么宁夏的庄稼产量如何?真的有那么多吗?种田辛苦吗?

那么这篇就来了解一下宁夏五卫的粮食生产情况吧!这五卫除了戍边防御。守卫边疆,还负责屯田开发。因为戍边屯田也是明太祖定下的制度,是为了缓解运送粮草的压力。

大明时期,朱姓江山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北方的草原部落。所以,就在北境沿长城一线设立了“九边重镇”,分别有九大塞王镇守防御。驻军少者二三万,多则十余万。如果单靠从内陆的中原,江南一带运输粮草来支撑,那么,这对朝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和压力。更不利于戍边需要。

“按宁夏军田以五十亩为一分,一军承之,余丁田无定数,彼此相易无禁,许其过割”

宁夏镇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基本以军屯为主,商贸不兴。后来“徙五方之人实之”,辖区内分布有五卫。五卫各有各的粮食生产任务。明朝初期,“设每百户,军三屯七”,算起来就相当于军户所二人养一个镇守兵。

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开渠屯田,到了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各卫都开发出了大量田地,只是多少不一,粮食征收也是数量不一。

宁夏卫(就是如今的银川老城,兴庆区)领五千户所(印五颗),五十百户所(印五十颗)。共开发屯田三千三百七十多公顷田地。那么粮食产量是多少?“赋夏秋征粮三万七千九百二十石四斗八升三合八抄”。也就是说不到四万石粮食(明朝一石相当于五十七公斤)。

左屯卫也是领五千户所(印五颗),五十百户所(印五十颗)。田二千九百九十多顷,赋夏秋征粮三万五千三百多石;这是宁夏平原腹地了,粮食产量明显高于宁夏卫

宁夏前卫也是领五千户所(印五颗),五十百户所(印五十颗)。有田二千二百五十多顷。赋夏秋征粮二万五千三百一十多石。

宁夏右屯卫也是领五千户所(印五颗),五十百户所(印五十颗)。有田一千二百七十多顷,赋夏秋征粮二万一千八百多石;

宁夏中屯卫也是领五千户所(印五颗),五十百户所(印五十颗)。有田一千九百三十多顷,赋夏秋征粮二万二千四百七十多石。

此外,每个卫所的湖滩每年都还有为数不少的秋青草,谷草等用以喂马等。

看起来粮食产量很多是吧?每年约有差不多十四万石粮食。可是,除了军户,百姓,镇守兵吃之外,还有供养藩王宗亲等,这都是要张口吃饭之人,合计都有二十余万人了。这点粮食够吗?

加上宁夏是个天灾比较多的地方;还有虏寇的南下“打秋风”掳掠粮食。民众能温饱都算不错了!由于在边地,民众还要被劳役,额外增加像修边墙,修城墙等等,从事的都是繁重的体力活,所以逃跑躲兵役和劳役的大有人在!【后面有文章介绍】

别看“黄河害天下,惟富银川”。其实,在宁夏种田也不容易!“临河者崩于水,逼山者压于沙。”这是种田人们很无奈的事情,“去粮存征求无已”!田难耕,人难活啊!

而且,种田有时候还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在靠近贺兰山沿线,虏寇经常出没,他们埋伏在沟壑中,等人们出来种田的时候,趁其不备,直接“掳人而还”,因为虏寇那边也是缺人干活,需要劳力。

所以,虽然宁夏平原还有很多适合种田的地方可以开垦,但是,人命要紧啊。没有边军的保护,谁敢私自开荒种田?人们都只在有驻军的城,屯,堡周围耕种,以求保护周全!

这种“以其所产给其所用是使边兵自食其力。”,加上腐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逃兵众多。几个卫所的兵马都已经满额了。最多的卫所“十去六七”,这样的战斗力,怎么能对抗虏寇的侵袭?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宁夏边军在和虏寇打仗输多赢少的原因之一了!

种田的辛苦,驻军不够,使得宁夏只能弃守很多城和堡,像黑山营,镇远关,等等。正德七年,巡抚都御史冯清就任宁夏,他就曾写了一首《边人苦》,说尽了边民苦不堪言的隶役负担和受到的苛捐杂税的盘剥。

那时候的百姓,种田是很辛苦的啊!所以,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没有前人们的辛苦,哪有如今真正的“塞上江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