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十七章:天道人道 | 静坐是道还是术(一)

 道德经学用 2021-12-16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回到“走进道德经”静心活动。今天,我们将为您分享《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道人道》;同时,结合静坐的方法,与您共同在宁静中走进经典、走进内心、走进生命。

静坐引领

现在,请您坐好,保持中正,面带微笑。请记得,在静坐的过程中可以用“抱一、柔弱、观照、无为、为雌、无知”的心法来随时觉知自己的状态。

不知不觉间,“在静坐中走进《道德经》”活动已进入第七十七天了。我们每天都在强调,活动的宗旨是“走进经典、走进内心、走进生命”,很多朋友也在这段时间里,感受到了静坐的诸多益处,体悟到了《道德经》的众多规律。

有朋友问了一个问题,很有趣:“静坐,是道还是术?”

应该说,静坐本身是“有为法”,是一种在枝叶上下功夫的术,属于小道。不过,对于有为法既不能轻视,也不必沉迷。因为,修炼的路径就是从有为到无为,最后才能无不为的。

静坐的核心目的是:以身体为引,以内心为镜,以玄德为药,让出偏的生命回归“中正”,不偏不倚方为道。

什么是“以身体为引”?

身体,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它一辈子都在用坚强隐忍的爱守护着我们,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就在这一秒钟,身体已经造出了100万个红细胞,为我们输送氧气、维持生命,等完成任务后,再静静死去。

每次我们糟蹋身体时,它都会本能地启动保护,顽强抵御外敌。在人濒死之际,为什么会回光返照呢?那是因为:大脑发出的最后一道命令是把最后5%的肾上腺素,集中到神经系统和声带肌肉,以便我们能交代后事。然后,大脑会向所有器官告别……

身体就是这样用尽一生来奉爱我们的。这支组织精密、能力优秀的部队,是天地间最爱我们的,也是我们唯一忠诚的朋友。世俗间的朋友,我们尚且知道要礼尚往来,对于身体这位忠诚的老伙计,您可曾想过要好好报答它吗?

修行,要从最基本的身心和谐起步。当我们学会倾听并和身体对话,懂得珍惜身体时,我们才开始走进生命,才有可能从最深层次来疗愈生命。

这八十一天中,前面四分之一的章节里,我们讲的都是身法,这是静坐的第一步,虽然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背后有极深的道理。因为宁静中,我们才能听到身体的呼唤,体会它的痛苦,了解它的需要。

当我们敬畏身体时,才能珍爱生命,也才谈得上爱护众生。反过来说,一个连自己最忠实的朋友都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他怎么可能去报恩父母、报恩家国天下呢?这就是“以身体为引”的意义。

什么是“以内心为镜”?

身体是我们的朋友,但身体不是“我”!

人类最大的麻烦,就是误将有形的身体当成是自己,错把配角(jué)当作主角。如果是这样,人就会把身体的生灭等同于自己的生死,要么怕死怕到要死,要么纵欲纵到不计后果……这都是错误的生命观,错误的观念必然带来跑偏的人生。

行道,为的就是彻底扭转颠倒的知见,识破误入的假象,纠正生死的误会,恢复生命的真实!天地之根就是人心、就是道性。天地生万物,人心生妄想。人的妄想中,一物不缺。但我们那颗真心绝不会随物质的消失而消失,它始终伴随着玄妙的大道,换上不同的戏服,演绎不同的相状。

生命的逻辑,隐藏在人对自然眷恋的深浅、对生命领悟的高下里。静坐是一个好契机,身体是一个好老师,能让我们接近生命本源。

在静坐中,身体能教会我们从浅入深地扫描每一处卡点——这些都是我们思维中隐藏的问题所造成的痛楚。如果直接去识别心念,大部分人还做不到,但身体会将它们用有形的淤堵呈现出来,给我们机会修复,让失衡的心态回正,让健康的身相回归。这就是“以内心为镜”的意义。

关于“静坐是道还是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来探讨。今天我们暂时分享到这里,明天再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聊一下什么是“以玄德为药,让出偏的生命回归中正”。

原文诵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y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以道为镜

本章的重点是“平衡”二字。“平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命就是一种平衡运动,永远在失衡与平衡之间来回摆动。

大自然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调节功能,而人世间却最喜欢锦上添花地“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如同手中握沙,越是攥紧拳头,留下的沙粒越少。只有放下时,反倒什么都不会失去。就像天之道,不争反而善胜。天地不争,不是不进取。不争,是最大限度上避开绊脚石,然后大步流星向前进的最好方法。

人生是平衡的,一杯甜水、一杯苦水,哪杯都躲不过。即使一心向善、努力进取,也无法避免灾祸的降临。但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真理不是从别人嘴里获得的,老天会用磨难来给您说法,忧患与痛苦都是成就我们伟大的垫脚石。

越是在落魄中,眼睛越要先向内,看看自己究竟用了什么思维模式,才招致了这些失衡的结果?当人能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做梦者,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者。当您沉下心来,往往就会从眼前的限制中超脱出来,那时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

如果一个人总盯着外界的缺憾、阴暗、限制等负面现象,那这些情景就会在您生命中重复出现。因为,同在阳光下,您永远背对太阳,就只能看到阴影。

如果您每天都在心田里做快乐农夫,在思维中播下光明的种子,在嘴里说出积极的语言,您就会发现日子越来越好过。改变命运,就先从改变语言开始。很多人自诩伶牙俐齿,说话永远怼(duì)天怼地,不是得理不饶人,就是无理搅三分。殊不知,自己的命往往就坏在自己这张嘴巴上了。

所有的事只要一过度,就会受到自然的裁决。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就是狂妄自大、固步自封,如果不能与社会相融,不肯在关系中成长,这就是自我扼杀。

“损有馀以补不足”的修行,就是要勇于走出生命的舒适区。比如,有人好静,最不喜欢运动,那运动就是他的挑战;有人聪慧,最忍不了的就是别人笨,那耐心就是他的挑战;有人大气,最讨厌的就是小肚鸡肠,那包容就是他的挑战……诸如此类,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短板,这些短板就是您独特的修行科目。如果挂科,您不可能毕业。

修行就像填坑。哪里有坑,就填哪里。没坑的地方,堆太多土,说不定会绊倒自己。只有主动走出舒适区,勇敢跨入恐慌区,去挑战自己觉得困难的事,那才是顺则凡、逆则仙的修行。否则,顺顺当当、高高兴兴就把道修圆满了,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呢?

第七十六章中有三条规律:

规律一:悟道者无论做什么,都始终守住“平衡”的大道规律。

规律二:人道追求多多益善,天道则以有余来补不足。

规律三:按照道的方式去为人处世,才能成为生命的王者。

平衡是大道的根本属性。“平衡”就像拉弓射箭,若瞄不准靶心,这辈子拉多少次弓都没用!所以,真正悟道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始终守住平衡。

《道德经》学用不在书本里, 不在仪式中。《道德经》学用的原则很简单,就是依理不依人——我们要领悟的是规律,而不是去膜拜高人。千万不要因为道听途说,而混淆了自己内心的向往!放大空间,放长时间,放宽心胸,放远眼光,有大思想自有大神奇,生命的大平衡就是这样炼成的!

快乐农夫

接下来,请您继续保持静坐的状态,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快乐农夫冥想”。冥想是对宇宙下订单,因为“心不唤物,物不至”——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自己。只有在内心种下希望的种子,我们才会向着光明奋力奔跑。

第七十七章的快乐农夫冥想是:

让我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我知道,我是一个“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遵循平衡之道去工作、去生活”的人。

我是无限的爱、无限的光、无限的创造。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把爱传出去!

结束语

全人类需要静心,全世界需要静心!

有能力做善事的人,是最有福报的。布施的目的是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善良。布施中,真正发生变化的不是接受者,而是给出去的人。人生的意义就是帮助别人,如果成功了还把自己放得低低的,做到了还把发展的机会让给后来者,这就是走向幸福的奥秘所在。

现在,就让我们燃起心香一炷,共同祈祷:

祖国安平泰!世界安平泰!地球安平泰!万物众生安平泰!

谢谢您,今天的“走进道德经”活动暂时告一段落,我们明晚九点,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