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中唐·柳宗元·七律]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又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着手进行改革,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希图改变艰难局面。但因顺宗中风、宦官及权臣反扑,这次号称“永贞革新”以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前后仅共146天就失败了。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后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八月,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李纯。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但因武元衡等人阻扰,再度贬为边州刺史。其中,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为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刺史、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诗人秋天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首联总括全诗。关键在于一个“愁”字:
一是被贬仕途再次受挫之愁;
二是与同志兼好友分处异地无法朝夕相处之愁;
三是被贬荒蛮之地之愁。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惊风:急风;狂风。乱飐(zhǎn):吹动。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颌联对偶。
颌联以荷花、木莲比喻诗人自己和战友们高尚的理想和美好的品德;而以惊风和密雨比喻宦官及权臣集团等恶势力的压迫与侵扰、打击。
颌联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悲愤和对于恶势力的痛恨。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颈联对偶。
呼应首联之“愁”,抒发了自己对于被贬荒蛮之地无法贡献国家与被迫与战友们分离千里的难解愁绪。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尾联哀叹自己与一众战友被贬百粤荒蛮的痛苦境况,抒发了与同志加好友音讯了无的悲哀愁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贬初抵柳州,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远州的悲愤和不平,同时表达了离乡别苦的悲苦和对挚友们的深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