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和中西部第一个都市圈 —— 成都都市圈正式诞生! 回看今年以来获批的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一个在长三角腹地跨省组建,一个位于东南沿海省份,一个由西部最大城市带领。三个都市圈各自都有一个龙头,又都有着其他诸多不同。今天这篇文章,UP君就和大家探讨探讨,这三个都市圈之间的同与异,以及随着成都都市圈的获批,产业发展究竟会走向哪个方向。 
要比较三个都市圈的异同,都市圈的城市规模和人口等基本情况自然是最直观的表现之一。 首先看南京都市圈。 早在2002年,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和滁州等6个城市就共同编制了早期的南京都市圈规划,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都市圈规划,确立了南京都市圈成员的大体范围。2013年,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都市圈成员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至8个城市,分别是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以及芜湖、马鞍山、滁州和宣城。经过之后几年的发展,常州市所辖的澿阳市、金坛区也相继加入,最终形成如今获批的“8+2”格局。 官方数据显示,南京都市圈的规划面积达到6.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500万,其中人口数超过300万的城市就有7座。 根据各地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GDP数据,南京都市圈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34042亿元,全年GDP超过4万亿已是定数(2020年GDP约为4万亿元)。江苏的4座城市GDP全部超过了3000亿元,而安徽的4座城市,则大概率只有芜湖和滁州的年度GDP是确定会超过3000亿元的,其中芜湖的GDP今年有望超过4000亿元。不过总的来说,南京都市圈的8座城市,GDP在三大都市圈中还是相对最为均衡的。 再来看福州都市圈。 今年1月由福建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划定了福州都市圈的整体范围,它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和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和建阳区,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州都市圈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总人口约1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5万亿元,分别占福建省的21.5%、33.5%和34.5%。不过有意思的是,福州都市圈的老大,福州市的前三季度GDP只占到了福建省的21.6%,感觉有点弱势啊。 最后来看成都都市圈。 大家都很熟悉了,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区域GDP为22334亿元。 从面积来看,南京都市圈由于包含的城市最多,甚至比成都都市圈和福州都市圈加起来都要大。同样,区域GDP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来说都处于领先地位。人均GDP,南京都市圈约为13万元,达到了发达国家的门槛(人均GDP2万美元)。福州都市圈紧随其后,人均GDP超过10万元。成都都市圈人均GDP最低,仅有7.7万元。 而在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首位度方面,三大中心城市 —— 南京、福州、成都的经济总量,分别占都市圈的37%、64%和83%,成都的经济首位度可见一斑。其实不只是在都市圈中,成都的首位度最高,在他们各自的省内,也只有成都的GDP总量排到了第一。 
既然要建设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之间的联通性和统一性自然也在考量范围之内。 首先说一说联通性。 相邻城市之间的联通,当属轨道交通最为便捷和高效。这一点,也在都市圈的英文名称 “ metropolis ” 上有所体现。 从轨道交通来看,目前三大都市圈都尚未完全形成 “ 1小时通勤圈 ” 。 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其地域范围最广、涉及区县最多, “ 1小时通勤圈 ” 建设也更难。目前,南京到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都已开通高铁或城际,除了距离最远的淮安和宣城之外,基本都已实现1小时通达。 11月8日,江苏省发改委分别批复南京至马鞍山(南京段)、南京至滁河市域(郊)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宁马、宁滁、宁扬这三条服务于南京都市圈的线路,正在积极地申报今年年底开工。 不过南京和滁州、马鞍山走得这么近,多少还是引起了江苏省内一些小老弟的不满。比如江苏省内现今唯一没有通高铁的泰州,肯定还是有点想法的😅。 成都都市圈也是如此。目前成都到德阳、眉山、资阳已实现1小时通达,S11(成都至德阳)、S5(成都至眉山)也将于2022年开工建设。S3、S5、S11市域轨道和外环铁路的建成将促使成都都市圈真正形成便捷联系的都市圈。 △ 成都外环铁路走向示意图
此外,成都还有规划中的外环铁路将串联起成德眉资4市19个区县,并连接进出成都的11条干线铁路和天府国际机场、东部新区、都江堰、青城山等重要区域。 福州都市圈范围较小,目前福州到莆田、宁德和南平已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未来,福州都市圈将加快建设城际铁路F1线(福州—长乐机场),规划新建城际铁路F2线(莆田—长乐机场)和F3线(宁德—长乐机场),服务福州主城区—滨海新城、莆田—福州市区、宁德—福州等城际就业通勤需求。 构建 “ 1小时通勤圈 ” ,是都市圈发展的基础保障。如果人们能够在两地之间实现通勤,两地之间就会形成高密度的人流、商务流,从而形成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使中心城市能够更有效地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城市,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11月30日,在《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的第二天,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印发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2022年工作要点(送审稿)》,对明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出工作部署。这一《要点》提出,将推进一批重大交通、网络、枢纽项目,一批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开放协同及公共服务等领域重点项目。其中,重大项目清单纳入项目190个,总投资12478.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1.5亿元,手笔不可谓不巨大。 物理上的联通实现起来尚需时日,管理上的统一性则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一些。 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例,三大都市圈在规划中均提出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和文体资源共享;推动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加强区域应急指挥联动;统筹调配区域重要资源;建立区域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平台;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治理合作;加强食品农产品药品安全合作等任务。 就目前情况来看,UP君本以为由于跨省,南京都市圈中医保结算等问题会比另外两个都市圈更加复杂。但了解之后才发现,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首批试点城市早在2018年就已经启动,如今南京都市圈内已经完全实现了医保刷卡直接结算。 而成都都市圈内,目前,成德眉资四市毗邻区(市)县定点医药机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也已实现全覆盖。 福州在这方面出发得更早。2015年5月1日起,福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福州、莆田、宁德和平潭地区的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实行免报备,不用办理异地就医登记手续,即时刷卡结算。 今年11月,针对在榕莆田、南平、宁德和平潭市民无法享受个人信用积分服务的问题,福州市大数据委打破数据归集渠道壁垒,获取了福州都市圈所有民众的相关信息并扩面进行赋予,都市圈内的市民自此也可以在福州享受公交出行、图书借阅等信用优惠、便捷服务。这一点福州又走在了三大都市圈的最前头。 总的来说,福州都市圈由于面积较小,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本就不薄弱,因此在都市圈的整体性上表现是要优于南京和成都的。而南京都市圈又因其特殊的跨省属性,在行政渠道打通上存在更多的壁垒和变数,因此都市圈一体化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最后我们来说说各个都市圈产业的协同发展。 得益于较为平坦的地势及大江大河等地理条件,南京都市圈在规划中就提出要共建江河海联动航运中心。考虑到长江十大深水港,有三个都位于南京都市圈内,这一目标实现起来应该并不难。 △ 长江水道
在此基础上,南京都市圈将充分利用航运优势以及南京、淮安、扬州和芜湖等城市组建起的现代化的机场群,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领域分别发力,明确提出要建设宁马、宁滁、宁溧等合作产业园,协同推进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但再看福州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一个本身就临海,一个拥有两座4F机场和蓉欧班列,谁也不怵谁。 成都都市圈规划中还提出,要率先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在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上先行突破;率先推动对外开放协同共进,整体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此外,成都都市圈还将致力于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培育形成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特色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都市圈对这样的关键数据指标标的更加明确,从侧面说明了成都都市圈建设的展望性值得保证。 而福州都市圈规划提出要 “ 深化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 ,要 “ 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 ,则更有一些厚积薄发,力图在为未来某个节点完成弯道超越做准备的意思。这一点,也可以从福州都市圈成员之一,平潭综合实验区暂不考核GDP增长可以看出。 ▼▼▼
其实自从南京都市圈被批复以来,大家对于都市圈的关注一直都还是蛮高的。有人说安徽同意芜马滁去给南京当小弟,是想抱紧江浙沪这条大腿,来个借腹生子;有人说散装江苏带上散装安徽,说不定就乱拳打死老师傅,闯出一片天来了呢;也有人说,论散装,福建也不是盖的,小小一个福建硬是能分出闽南闽北闽东闽西闽中来,大家还只能靠普通话交流,这样的条件,大的都市圈也搞不起来;还有不看好福州都市圈的人说,福州这么尴尬的位置,经济地位不如泉州,政治地位不如厦门,要怎么才能带好这么一票小弟呢 …… 都市圈这么正经的大事,讨论起来也还是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回头看最先被批复的这三个都市圈,他们的历史人文、面积人口还有产业交通等都各不相同,在规划中,他们也都将沿着一条独特而又精彩的道路行进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南京都市圈是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的,可以看到成都都市圈是如何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也可以看到福州都市圈是如何将绿色经济逐渐刻入自己命脉的……在他们之后,陆续还会有更多如西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等的诞生,看着这些都市圈由民间说法逐渐获得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期许,我们应该能明白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都市圈的力量和优势所在。 再宏观一些说,都市圈的背后,是城市群这盘更大的棋。南京都市圈之于长三角城市群,福州都市圈之于海西城市群,成都都市圈之于成渝城市群,都是各城市群共同发展过程中绝不可忽视的一些区域,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也需要这些区域的龙头先期给出一些正向反馈,从而为城市群建设带来更多的经验和底气。 最后落回到成都都市圈上。在成渝城市群逐渐成为国家战略一部分的当下,如何支持成都都市圈建设,发挥好成都的极核地位,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也应成为成都城市圈内各成员城市治理者们要多花时间的问题。 成都都市圈目前最大的问题应该有两个。 一是在“一大多小”的局面下,除成都之外,都市圈其余成员产业基础均较为薄弱,整个都市圈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一点和其他两个都市圈相比尤为明显。比如南京都市圈除南京这个制造业高地之外,还有镇江和芜湖这两个在航空制造业上表现相当突出的城市。再比如福州都市圈内,市值最大的公司是宁德时代这一新能源巨头。 二则是人均GDP过低,和全国先进水平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相比南京都市圈人均13万元的GDP,成都都市圈的起点不可谓不低,不过和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纽约都市圈(人均8.4万美元)、东京都市圈(人均GDP3.7万美元)相比,大家又显得差距并没有特别大,只能说发展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由这两个问题,又可以延伸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才吸引力不够强以及产业承接和升级等诸多问题。 向上智库成员路鸣认为,目前成都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经济实力薄弱、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统一规划和产业对接实现阶跃式提升的。 以目前成都正在大力布局的大健康及现代医疗产业来说,在成都市域内的生物医学城和天府生物科技园等高科园区可以更多承担研发相关的责任,而将生产制造转移至都市圈各成员城市内,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随着而来的,生产基地的投建和物流体系的形成又可以倒逼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才互认和待遇水平的提高,量变带动质变,从根本上提高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和产业发展。 成都都市圈如此,其他已经诞生的或将要诞生的都市圈们也是如此,所以都市圈们,都请继续加油吧!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