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2颗珠子

 仙源钓鱼人 2021-12-16

2021.11.20伤寒论第2颗珠子: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从第1这条开始,论述的是太阳病的提纲,历代医家而运用了内经释伤寒,而经方医学的思路及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成无己、柯韵伯先生都是从病因学角度来论述,风为阳邪,风中于太阳,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这个是医经体系跟经方体系的分歧很重要的点。

经方医学体系中风是太阳病其中一个证,既然属于太阳病,那么就会有前面的第一条所讲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加上,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么就可以诊断为中风了。

两者之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在于认证体系的不同。

医经家从病因学角度来认证,这个有时并不是很可靠。

比如,我与我妈妈,同时受了风,我妈妈可能就是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就是中风了。

而我可能表现为往来寒热,咳嗽,咳痰,口干口苦,胸胁苦满,那这个时候,就不是从中风了。

经方医学是从临床症候反应来认证的,无论什么病因,如流感,着眼于作用于人体后邪正斗争的症候反应,这样的好处在于认证每个病人,都是落在实实在在的症候反应上。

所以,中风,伤寒,就是太阳病的一个症,即不是中于风、也不是伤于寒。

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入门,能够快速穿过《伤寒论》这堵墙。

刘渡舟先生认为:方证是穿透《伤寒论》这堵墙的一把钥匙。

我觉得,《伤寒论》1-5条,能够清清楚楚的认识,那么对于整个《伤寒论》的认识会有另外一种思考。

那就是,不用纠结于是伤于风,还是伤于寒,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就是中风。

着眼于临床症候的反应。

第一条讲到,太阳病为表阳证,要解除这些症状,是不是就要想办法把充斥在体表的这部分水分排出体外?

怎么办?

发汗,对吧,你想到了。

就是通过发汗的方法来解除这个将汗不得汗状态。

中医称之为:顺势疗法,因势利导,顺应机体良能。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有脉浮,头项强痛,恶汗。

发热:自我感觉发热状态,体温可以正常,也可以升高。发热是太阳病里面比较独特的描述,称之为发热恶寒,少阳证为往来寒热,阳明证为但热不寒。

汗出:有汗出,但表未得以解结,临床中看其体质,手心,后背,腹诊探其有无汗出。

这里边证的汗出,不是汗出如洗,也不是热汗,汗质腥臭味,汗是比较稀薄的,每一个症状都要从整体上去分辨阴阳。

另外,本来发热的患者,服用退热药物后的汗出,也不能称之为有汗。

这个有汗,应该是没有人为、药物的干预状态下的汗出。

恶风:恶寒轻证的描述,加被舔衣后症状没有,但有些人敏于风,如现在的有些人太热天不能吹空调,不能吹风扇,这个就是称之为恶风。

脉缓:相对于紧而言,浮缓,轻取即得,但不是那种紧绷感觉,摸摸轮胎不够气的那种状态,就是缓的意思,也提示病势不太急,不像伤寒那样邪正斗争那么剧烈。

这条,就是提示了中风、伤寒两证的鉴别,汗出/无汗,脉浮缓/脉浮紧,是着眼点,是临床中的鉴别点。

深刻理解,中风是太阳病的一个证,那么就容易理解后面一系列桂枝类方运用了,对于中风就明白了,无论什么病,感染细菌也吧,感染病毒也吧,无论是肝炎,胃痛,头晕,头痛,感冒,只要临床中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一系列症状反应的患者,都可以诊断为中风。

中风证病机核心:正邪斗争反应于表,由于机体自我的良能,汗出而不解,胃气虚,津液不足,而呈现汗出而不解的状态,那么就需要健胃生津液,解表。根本的源于个体机制差异,正气不足,胃气虚。

治疗原则:那就是很明确了补养正气,健胃生津液,解表。

后面的太阳病章节,就围绕着,什么情况下需要发汗,如何发汗,怎么样情况下禁汗,过汗后的处理,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

林佳明,林利城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2019年04月28日拜东莞塘厦医院阮永队为师。

分别参加冯世纶老师经方医学传承班第十二期,第十七期。

每每看到老师,都会被其精神而感动。

蜗居小城,治疗一些小病,喜欢《伤寒论》,喜欢分享。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辩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那些数十年如一日阅读的人

数十年如一日锻炼的人

他们每天做的事都很普通

人人都可以做到

但是因为其坚持

时间让他们变得伟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