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晨路讲摄影故事

 马尔的视觉 2021-12-17

附中校长陈忠笑逐颜开,高中毕业也就十余年的校友,回大学本部升堂开讲座,无论如何都给附中的脸上增了光。

此次文化讲座由校团委举办,这事却是由余校长撺掇起来的。

观张晨路摄影展,实地探班张晨路在工作室拍马尔。他觉得张晨路实力足够,开个肖像摄影讲座也是助力校园美育推动。

引得摄影圈的一些朋友来观摩,东篱堂主老沈也来助阵。

和他们的目的不太一样,我来是要继续探索一个年轻摄影家的成长心路。

一直能感受到他心里有束强光,即便在暗夜里也能透过雨幕刺向天空。

认识张晨路是在三年前,我们一同到梧桐村寻访旧石屋。

他不擅社交,人也有些木讷,话语不多。

直接交流不顺畅的状态,逼迫我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了解他这个人。

渐渐的变得很欣赏这个年轻人。

与他拍过国内外许多明星无关。

他在技术上、风格上日臻早熟,作品有格调有品位。

执拗的坚持肖像人物拍摄的黑白立场,凸显了黑白的质感与丰富性。

曾经坚持拍了一年的抗战老兵的经历,可能是我对他刮目相看的缘由之一。

那个系列不仅仅是记录性拍摄,也沉淀了他个人的一些拍摄想法,最终成为自己的作品特色。

拍老兵前他还是一线城市里活得悠游自在的中产小资,拍拍明星,接一些商业摄影的活,存了些积蓄。

拍老兵拍到中后期,已经拮据到要带着被褥睡车里,父母开的小超市里的火腿肠、方便面、矿泉水装满了后备箱。

有一次坐火车不舍得吃十五元的盒饭,苦苦等着小推车的五元泡面。

在两个车厢连接的中间无人处,张晨路嚎啕大哭。

那一刻,他就是觉得有些委屈,不知把自己拍到这种境地值得不值得。

台下坐着的大学生听众,也就是在此时完全沉浸在张晨路的拍摄故事里。

那是一个摄影人自我选择的创作之路,长途跋涉中的种种顿挫他都挺了过来。

在淮师大开过摄影课程的张秉正教授,近期在思考全民摄影时代摄影家的自我定位问题。跑基层、搞街拍或取景传统山水画卷等,已经越来越难以展现摄影人独有的表达与塑造。

张晨路所走的路径算是一个案例,年青一代的摄影家开创出自己的天地。

没有受过如何讲课训练的张晨路,显然不是一个可以语言调动全场情绪的好老师,慢声细语的表达方式很可能让讲座冷下来。

好在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平静、质朴的叙述里面包含着自己的感知、体验,一一展开,楚楚动人。

我知他拍老兵的事,却也是第一次在现场听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

都是些被岁月摧枯拉朽了的普通的老人,年轻时为赴国难扛过枪、流过血,但不少受困于“国军”士兵的身份,历史的境遇中一生坎坷。

有的选择为战友守一辈子陵;有的晚年栖居窝棚毫无怨言。

问他们后悔不,皆坚定摇头;挺直腰板说:若再有外敌入侵,还会上阵去杀敌。

张晨路说,这些人让我知道,每个灵魂都有其高贵的部分,摄影师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找到它,让它们发出声音,放射出光彩来。

拍小城养老院的老人们,是张晨路摄影道路上的一次大彻大悟经历。

冠名《最后的肖像》,后缀以“孝”字来警示世人。

他内心有个梗。

和他情感很亲密的爷爷的去世,让他感受到很多遗憾。

他要为老人们做些什么。

不少老人一辈子第一次拍肖像照。

穿最好的褂子,拿出最好的姿态。

他们为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一张这样的肖像而激动着、兴奋着。

《最后的肖像》是在向每一个生命的终点时刻表达敬意。

你们来了,你们走了;你们也因为我们的镜头而留下了点什么。

生命的意义或许是虚无的,但在摄影人的镜头里,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尊严的。

晨路最感动我的,是他给那些年少的大病患者所做公益系列摄影。

晨路说,这些弟弟妹妹们大多开朗,珍惜每一点滴的生命时光。

他们画画,写字,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憧憬。

拍到最后,他们也成为你的救赎者。

那种透明的乐观,那样的忍着病痛的坚强,都让拍摄者明悟,你的生命里遇见的所有苦难真的不算是多大的坎坷。

讲座真实,真挚,真切。

张晨路的摄影故事其实也在表达着自己的艺术理念: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升华摄影人的灵魂,寻到自己品性高贵的那一部分。

我坐在现场,看着张晨路的摄影之路,在一个个故事里展开。

听他述说,随他行进,我也有了自己的彻悟。

作者相关文章

张晨路:极简是种审美立场

体验黑白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