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赵匡胤由东西两路发动了对南唐政权的战争。 此时的南唐,主人是元宗李璟的六子李煜(初名从嘉)已经穷途末路,孤立无援。环顾天下,963年荆南高氏政权与湖南周氏政权灭亡;965年后蜀灭亡;971年南汉灭亡。江南吴越依附北宋,此时也就只剩下南唐这一个唯一的割据政权。远在北方的辽朝,鞭长莫及,爱莫能助。而南唐的管辖地域也只剩洪州、金陵等江南十九州岛;军队毫无战力,连成建制的骑兵都无法组建;经济遭北宋封锁,对外贸易不畅,甚至连铜钱都成为战略物资,以铁钱流通。 李煜,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其人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不过,由于他的笔下总是“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这样的艳词,给人以声色犬马的印象,所谓“风流秀曼,失人君之度”。  但真实的历史并不向后人所想的,面对北宋的虎狼之师,兵弱国贫的李煜坚守金陵一年之久,可算是北宋统一战争中除了有辽朝支持的北汉外最艰难的胜利。 北宋对南唐的攻击,李煜对这个早已意料到的结局也并未慌乱,他一面继续派使臣上贡“乞缓师”,一面定下了“坚壁以老宋师”的战略。毕竟此时的南唐无骑兵,野战非宋军之敌,加之李煜当年面对后周便是沿江防范、坚壁清野而取得成功。而值得一提的是,李煜也并未因自己因坚壁清野之策退后周军而产生路径依赖。在严守长江的同时,也以洪州节度使朱令赟率15万之众为预备队,既牵制长江上游宋军,也可随时支持各地。作为南唐的带路人,李煜的各项军令都是他通过澄心堂亲自下达。以至于将领出兵之际,“招讨分兵署字”,却“不知何往”,因战前谋划“皆出澄心堂”。后世如陆游著《南唐书》,说宋军已经入境,而李煜“犹不知也”,是太过贬低李煜了。对于宋军伐南唐之战,一般印象都是势如破竹。其实双方多有拉锯,战况激烈,在白鹭洲、武昌、池州等地,史书都记载宋军大败唐军后时隔数月又再败唐军,可想而知宋唐两军是在反复争夺。 战争中,南唐军涌现了不少奋战不屈的将士。袁州萍乡制置使刘茂忠“亲操奋击”,击败宋军。江南统军使李雄父子八人死战宋军,全部殉难。甚至因李煜与其祖、父均礼遇佛教,江南寺庙也主动抗击宋军。“庐山圆通寺在马耳峰下,江左之名刹也。南唐时赐田千顷,其从数百众,养之极其丰厚。王师渡江,寺僧相率为前锋以抗。” 宋军在战力强盛之下屡败唐军,最终形成了对金陵的包围。但因作战损耗和气候原因,“秋暑军多疫”、“南土暑炽,军卒疫死”,宋军已经有了“体士马,为后图”和“方议休兵”的想法。李煜坚壁清野的战略几乎获得成功,只待朱令赟率部解围,这次抗战便算胜利了。因此,宋军兵临城下时,李煜仍举行了科举考试。“是月,江南知贡举,户部员外郎伍乔放进士张确等三十人。”后世评价“王师已至城下,而贡举犹不废”是李煜“诚不知务者”,则是后见之明的上帝视角了。然而,朱令赟率军来援,打算火烧宋军战船,不料“适会北风反”,大火反而焚烧了唐军战船,导致唐军崩溃,朱令赟被俘,南唐唯一的机动兵力丧失。如此一来,宋军无后顾之忧,“百道攻城,昼夜不休”。金陵城中“米斗万钱,人病足弱,死者相枕籍”。局势无可挽回,李煜展现出帝王而非文人的一面,指挥部队拼死守卫,还向契丹请求援兵。长达十个月的金陵攻防战中,因为李煜作为国主坚决抵抗,南唐守军相当顽强。将军呙彦、马承信、马承俊“力战而死”,各门守军都坚守到最后一人一马,战死者均血污不成人形,“诸将战没者,犹数十人”。 公元975年11月,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金陵还是被攻破了。众多忠于李煜的大臣如陈乔、钟蒨、廖澄等均自杀殉主。而原本誓言“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的李煜,却未能践诺,向宋军投降了。 投降前后,李煜做了两件事,一件很龌龊,一件很漂亮。龌龊的是他焚毁了父亲李璟和自己数十年珍藏的图书字画,自己既不可得,便不如毁掉;漂亮的是在押送李煜北上之前,宋军允许他带上金银财宝作为日后生活所需。而李煜说国都灭亡了,自己已经是一具行尸走肉,要更多的钱物还有何用?被押解到北宋都城后,李煜强忍了两年才被杀,那是因为南唐故土仍有人坚持抵抗:指挥使胡则与左军招讨使柯昶同守江州,在李煜投降四个月后仍坚守不屈。还有袁州刺史刘茂忠、吉州刺史申屠令坚在南唐亡国两年后,仍坚守吉州、袁州等地不降。北宋留住李煜,是为了避免更多的反抗。随着江南各地的抵抗都已失败,公元978年8月13日,42岁的李煜在极度痛苦中被结束了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