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这个概念拥有两个含义,现代意义上指血液运输的动力之源,心脏。而古代意义上来讲,则是心之本体,也就是主宰人行为的意识功能。
这里我们就简单来谈谈心的第二层含义,心的意识功能。其实古人哲学中很多学派都对“心”的概念做出过解释。下面我们来一一列举: 1、孟子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夜气”,指人刚从睡梦中醒来的瞬间心中空荡无物的状态,这种状态其实便是心。孟子之所以提出“夜气”的概念是因为他发现人一旦接触到外界是事物,本来空无一物的事物便会受到影响,产生种种欲望,进而导致行为的不合理性。对此,他还特意用仁义礼智之道德谓之“性”,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望谓之“命”的“性命”一说加以概括。因此“夜气”提出的本意便是鼓励人们回归最为淳朴的状态,让心变得更为纯粹,以求实现他理想中仁爱、博爱的社会状态。 2、儒家经典《中庸》中关于“心”的记载如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意为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任何发动时,心中绝对平和中正的状态。儒者认为只有当行为中不掺杂任何情绪和欲望,当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正的中正。所以后世诸如程颢等大儒便常常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便是在体会未发之中的感受,以求加以保持,以此状态入世,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3、佛家关于“心”也同样有着理解,他们将“心”称之为“禅”。佛家讲究“常惺惺”,意思便是时刻不放松自己的心,让自己时刻避免欲望的滋生,时刻保持淡然平和的心态。他们更是将这种状态看做是修行的一部分。 4、而说到对“心”的论述,那最重要的自然是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便为我们清晰的定义了心的概念,那便是无善无恶的一种存在,而王阳明则将这种无善无恶、亦静亦动的心之本体称之为“良知”。不虑而知谓之良知,也就是当我们不用思考便可以知道的事情便是良知。王阳明的学术中,良知便是主宰人一切行为的根源,由此便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可以说王阳明不仅将心的定义清晰的论述,更是将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行为哲学。 综上所述,不论是传统儒家、宋明理学或是阳明心学其实对于心的研究都是在寻求一种正确对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佛家戒除六根六尘,寻求解脱人间苦难的法门。传统儒家希望寻求符合道德规范的处事之道,进而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