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天坛公园(一)

 我就住红桥 2021-12-17

我出生于1970年,小时候住红桥。天坛公园是我家的后花园,伴着我一起长大。

天地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2020年)有600年的历史,天坛起初叫天地坛,合祀天地,仿南京天地坛之制。

作者拍摄

我在这里要自黑一下,我原以为天坛建成之初就是今天看到的建筑格局。其实不然,近些年我通过阅读书籍,还有向李忠义老师请教才得知,永乐十八年建天地坛时并没有祈年殿。祈年殿原址上的建筑为大祀殿,当时丹陛桥之南也没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回音壁)。明嘉靖九年建圜丘坛及泰神殿,(泰神殿大致就在今皇穹宇的位置),北郊另建地坛,分祀天地。

嘉靖十三年改天地坛为天坛,十七年改泰神殿为皇穹宇。二十一年拆除大祀殿,二十四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改大享殿为祈年殿,祈年殿的殿匾、门匾均为乾隆所书。

亲人和朋友们都说让我写写天坛公园,一直未动笔的原因就是我和天坛公园的关系太紧密了,我从何写起呢?突发奇想,不如按我和天坛公园的方位写,写写我和天坛公园的东北西南。

天坛之东

红桥紧邻天坛东门。从我记事起,邻居们主要的娱乐项目就是上天坛。当时住在附近人如果发生口角,准会甩出一句话——不服去坛根儿。那时红桥这块儿远没有今天这般繁华,也可以说是比较偏僻,墙根儿就是指天坛的外坛坛墙底下,那里更加僻静,路人很少。

1976年国庆节一位小女孩在天坛东门的纪念照

小时候天坛的门票只有五分钱,大一点的孩子进天坛根本不买票,他们会找破损的坛墙翻进去。那时祈年殿、皇穹宇(回音壁)还不要门票。每年的劳动节和国庆节都有游园会。游园会上有各种游艺项目及演出,游艺项目的奖品一般都是游园纪念的小画片。每当有游园活动,天坛公园里的游人就会摩肩接踵。
我最向往的还是周末的露天电影晚会。那时每周只休息一天,电影晚会则在周六晚上举行。每当有电影晚会的时候,公园就会在下午静园,晚上凭电影晚会的门票入场。

每次电影晚会园内会设置多个放映点,每个放映点的电影都不一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过一部喜剧电影,叫《小小得月楼》。

这部电影讲的是苏州为解决游客吃饭难发生的故事。里边有个爱占公家便宜的干部家属——一位身材胖胖且打扮入时的女人,每次到老公管理的酒楼打包,只用花六毛六就可以买一大锅子炒什锦。影片轻松诙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这部电影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也有震感且暴雨连天。邻居们都不敢在家里住,都到墙根儿搭起抗震棚。那会儿各单位会发给职工苫布、油毡、竹竿、铁丝等抗震物资。

抗震棚搭好了,每家的床铺几乎相连,家与家之间只需隔一道布帘。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不懂得害怕,倒是不用回家住显得异常兴奋。从自己家一迈腿就到别人家了,地震棚里充满了小孩儿们的嬉笑声以及大人的吼声。

天坛公园的职工家属或是有门路的人,都会在公园内搭建地震棚。建地震棚大多是先挖个坑儿,然后再构建起来。所以过了很多年,在天坛内坛东南角的树林内还能看到当年地震棚的遗迹。

天坛公园内的地震棚

小时候天坛公园的西门内有一座儿童运动场,多是滑梯、秋千、转椅等设施。运动场的中间是一座“大树”滑梯,这是一座组合滑梯,外形模仿一棵大树建造。最特别的是有一个滑梯只有两根铁棍,要用四肢夹住铁棍,仿佛是躺在铁棍上滑行,谁要敢从这里滑下去肯定会受到小伙伴的赞扬。

这里还有一座分上下两层的转椅,坐在上层的感觉就是自在、清凉,坐转椅就怕碰上比自己大一些的“坏孩子”,他们会站在转椅的四周不停旋转,直到给坐着的小孩儿转得连声求饶,他们才会在一阵起哄声中离去。

应该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或者八十年代初,在祈年殿的东北方向上又建了一座较现代的儿童乐园,里面全都是电动游乐设施。有旋转飞机、太空飞船,还有什么我就记不清了,噢!还有小火车!

小火车的车厢是仿照地铁一号线地铁列车建造的,小火车还会钻一段隧道,好像是运行时间不长就关了。

后来在天坛公园里还办过几届商品展销会,我的第一双尼龙面运动鞋(那会儿叫旅游鞋)就在这儿买的,当时花了18块钱,真心不便宜。

天坛公园展销会,市民抢购保温杯。

从小就记得天坛内有座土山,土山是1974年到1979年挖防空洞的土堆积起来,高达32米。

“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都是那时期的口号。这座山是名副其实的土山,山上没有什么植被,小孩儿们都乐意在这里玩。

小孩们还互相传言说山里边是粮库,山上裸露着一段胶皮管,偏说这是粮库的通风孔。我亲眼见过一小孩从土山上跑下来,没刹住车,摔得很惨。

1990年天坛公园搬土山

1976年毛主席去世,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一些废弃石料也堆在山下,有的石料上还有向毛主席纪念堂献礼的字迹。石料随意堆积,也就形成了一些“洞穴”小伙伴们争先在这里“占洞为王”玩的不亦乐乎。

那时国庆节要燃放礼花,土山上就是一个燃放点。放礼花的时候,邻居们就会来到坛根儿观赏,大人们则备好竹竿,等待获得挂在树上的降落伞。降落伞是用上好的白绸布制成,一个降落伞上的绸布正好可以做一个床单。直到1990年北京召开亚运会的前夕,土山才被搬走。

有一次在土山上往北望,看到一座红色的楼房,别人告诉我那是十一中。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