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期交大热点事件,一篇叫“我们一定要爱校吗?”的文章以及各种互撕,板砖横飞,刷爆朋友圈。毫无疑问,这是一篇标准的愤青文,虽然以“我们”为题目探讨“爱不爱校”问题,但基本只能代表个人立场,因为夹带私货太多以及情绪化明显。且看以下段落——
“为什么,我在这里不快乐,还要爱校呢?
大概我是大逆不道,但我对校庆确实一点也不期待。我不是要所有人都不爱校,我只是想在我以前'我应该爱校’的心理中得到解脱。我不能虚伪地说着我爱你,背地里又说着你的坏话,我不能因为道德去爱你,而应该出自本能去爱你。而事实是,我不爱你。我并不是在抱怨什么,也懒得去改变太多了。只是从一些事情里,我看到了一所大学对待她的学子的态度,严厉又古板,虚伪又冷漠。真的,我特别羡慕那些爱校的人,他们可以找到值得爱的地方,他们可以在他们爱的地方度过这些年。”
——一只风花雪月的诺米《我们一定要爱校吗?》

在这篇吐槽文中,槽点主要有:校庆临近以运动式来组织学生大扫除,校园不能做到全WiFi覆盖、交大没有多少老师关心过学生快不快乐,作者称自己是“被校庆折磨的一代”,认为交大始终沉浸在过去时,不能正视地处西部发展滞后的现实。“从我来到交大,就在一遍遍地听她的历史,听南洋公学,听西迁,听一百二十年悠悠历史,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我走在校史馆里,却没有一点自豪的感觉,这些人这些过去,和我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这篇黑交大的文章,如此恶意满满、槽点多多,你们可想而知其引发的腥风血雨。交大团委用《我们一定要爱校吗?——无论如何,学校爱你们,每一个人》来逆转负能量,诚意奉上一大捧正能量,并以“我们捍卫每一位同学说话的权利。因为你是这里的主人,畅所欲言更是你的自由。我们尊重不同的声音,因为大家的初衷是一样的——愿学校盛世昌繁。”以宽容的态度来消弭分歧、重建爱校共识。

作为二十出头的血气方刚的青年,血是热的,心是嫩的,行文中吐槽的问题点、解决的方法、基本立场和态度表述都较为幼稚,本来只是校园生活的小小涟漪。然而,我却关注到,这篇文章在2天内,点击量超过1万,点赞数也超过300人,46人给予打赏。在《我们一定要爱校吗?》文章下面的评论,才真正异彩纷呈,许多评论的点赞都接近200~300人左右。朋友圈中转发该文的,谩骂和攻击、捍卫和支持,泾渭分明,暴力互撕,两边都很愤怒。一篇行文激烈幼稚的吐槽文,似乎让一种盛行于校园的真实学生情绪浮出水面,这种消极情绪有待宣泄或疏导,或者说现实并没有提供这样的出口——这,才是我关注的问题本质。
在中国这个传统压力大、家族压力大、思维定势压力大、虚荣压力大、个人存在价值小的“四大一小”现实中,要有点自己的想法,不从众的勇气是第一位的。首先要肯定,这是一位有个性、有自己想法、不从众的90后学生,至于其论辩水平如何、是否德不配位,则是另一个问题。我也并不认为,交大120周年诞辰暨西迁60周年校庆临近,这位同学不激动不热情不积极表达爱校情怀,就该受到批斗和辱骂,说他丢了交大的脸。他当然拥有言论自由的基本人权。

但我要说的是,暴戾的文风,不可能带来理性的沟通。在“吐槽狗”与“爱校婊”的两派互殴中,表面上是爱不爱校,骨子里是情绪宣泄,而当下普遍焦虑的社会情绪,又怎么可能不波及到并非净土的校园。在中国,煽动与被煽动总是轻而易举。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中国不但稀缺,甚至危险,很容易丧失,而拥有者又很容易被群殴。我不认同“我不能因为道德去爱你,而应该出自本能去爱你”的观点,民主是一种公民素质,爱校是一种文化认同,未经学养的提升和心灵的升华,不讲“道德”而讲“本能”的爱,是非理性的,是索取与满足模式的,而且理直气壮地停留于“本能爱”阶段,不求精进到“道德爱”阶段,是一种思想的懈怠、自我进阶的放弃。教育不能引导一个人走向远方,走向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种失败。

真正的爱校,是一种纯粹真诚、根植内心的情感,并不是非要高喊着口号才能证实的。爱校是热爱某个地方、某种生活方式、某类文化或某些传统,相信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并不想将其强加于人。同时能够理解,追求完美并不是聪明的标志,它只是一种无知,它反而会让情感出现不该有的波澜。一个人若是执着地追求所谓“完美”的情感,是永远都追不到的。完美的交大是不存在的,我们作为西安交大的一分子,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为了让她在“双一流”的道路上前进,为她在被人提起时能得到肯定与尊重。如果她暂时不能站到光环之下,我们也要理解和接纳。追求完美注定悲哀,那不能怪爱的本质出了偏差,只能怪自己的知识有缺陷。爱校本质上是防卫性的,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有时候,不到枪口对外时,你根本意识不到你对母校的情感。对待故乡也是这种情怀。爱校是自发性的,是感情上的热爱,是个人行为,一旦这种情感必须表现为行为上的忠诚,并且有组织力量,内涵权力欲望,流于形式,并充满进攻性,那么就变味了。任何人都不应该打着爱校的旗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侵犯他人。如果爱校被沦为对个别人进行道德宣判的工具,这将是对这一纯洁情感的误解和亵渎。

在当下的功利教育中,由于缺乏人文价值的引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严重缺失。多年来我一直希望将“情教”施行于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中。因为,爱就是最重要的题材,爱不重要的社会,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事物可以追求。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爱自己想爱的人,爱自己依托的社团组织,才会爱一个正常的社会和国家。可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没有“我”,也没有“爱的常识”。无论是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90后,一代又一代,我们从小受集体主义的熏陶,当我们试图从父母身上学习亲密关系,从长辈上级身上学习爱组织爱国爱党时,看到的更多是麻木、枯燥和“貌合神离”、形式大于内容,一旦关系中出现了棘手的难题,我们便手足无措,观望四周,大家都是浑浑噩噩,谁也不比谁有更多的智慧和勇气。于是原本是无力改变,最终导致无心改变。对爱的“无知”和“蒙昧”就是这样相互感染,甚至遗传。社会的大合唱,足以将个别人的呐喊湮没。如海涅所言,爱所无能为力的事,可以靠一种共同的仇恨去做到。在所有令人聚结在一起的胶水中,最好使的就是仇恨。仇恨可以把人从自我中快速卷走,使他变成一粒无名的粒子,渴望跟同类汇聚融合,形成一个发光发热的集体。当下中国社会的戾气横行、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正是与整体社会的缺乏“爱的构建”有关。

我承认,在当下个人主义、精英主义和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要重建集体主义、平等主义和价值理性时代下克己、利群的传统道德观念确实有很大难度。爱国爱校,绝不应仅仅局限于口头表达,而是引导塑造人格的信念,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浩大工程。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一个立足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只能从自己做到,起码做到不“失语”,而且,不断提醒自己,在发表看法的时候,至少有两点要把握:一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谈看法。二是要有民族立场,爱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做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利的事情。青年学生还在成长之中,今天他们又多是在时代的呼啸中野蛮成长,物质如此丰富,资讯如此澎湃,成长于多元价值时代的90年大学生,已不可能用旧的社会管理手法、运动式随意调度指挥,用政治和思想进行道德绑架,但他们同样不能傲娇得放弃自我提升的高要求,不站在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所依托的组织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整体和谐的立场上,将积淀下来的某些抱怨任意地进行宣泄和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是自我价值的布道者。有人殉道,有人流毒,有人放弃,有人走到了圣殿。在追求文明、包容、开放的当代中国,每个中国公民都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以理性负责的态度,建设性地介入社会公共事务,否则理想的文明多元化社会也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