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一口古色古香的母语是什么感觉

 黎荔专辑 2021-12-17
讲一口古色古香的母语
是什么感觉
黎荔

在英语中是没有Chinese(中国语)的说法,只有Mandarin和Cantonese的说法。    Mandarin指的是普通话,也就是北方话的代表,其词源自于mandareno(满大人),意思就是指那些满洲官员所使用的语言。Cantonese指的是南方话的代表--粤语。

粤语是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它在岭南地区盛行已有2200年以上的历史,已经是一种自成一格的语言。全球每年都有90多种语言在消失,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有机会会消失。没有使用者,就会消失,语言发展得不健全,会被取代。但是粤语能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在广泛地流传着,依然屹立不倒,可见粤语是完善的,经历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在秦代之前,岭南地区被称为南蛮。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百越又通百粤,所以,岭南地区的语言又叫做粤语。在岭南地区,粤语沿珠江各支流散步,可以分做六个区:西江/珠江、浔江/郁江、北流江/南流江、南江/鉴江、漠阳江、潭江。所以,粤语并非只有广东人在使用,珠江各支流的百越地区都有粤语流布。



另外,粤语也不只是粤人古语,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语言。自上古时期,居于岭南地区的百越部族,与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华越和平杂处,相互通婚,逐渐形成一种混合语形式的原始古粤语。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北方更再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这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现代粤语仍能比较好地对应宋朝早年官方修订的《广韵》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中原汉语发音。所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清代学者陈沣认为,广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阅读古文。他著《广州音说》一书,说:“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而北方自唐末以来就长期由北方的契丹、女真(满)、蒙古等民族统治(主要是阿尔泰语系),所以北方话也就难免被阿尔泰化,从而丢失了大部分汉语方言所具备的特征,还带进来某些外族口音。北方话的声调只有四声:阴平、阳平、阴上、阴去。而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八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而粤语不单止完整保存了八声声调,而且还在阴入、阳入中间分出了一个中入,从而变成九声声调。北方话的所谓轻声,实际就是声调丢失,这种现象是母语无声调的满蒙族人留下的特征,还有北方话中的儿化音非常多,也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在中国七大方言中,古色古香的粤方言,有着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和用法,如“企”(站)、“渠”(他、她)、“晏”(晚)、“悭”(节省)、“冇”(没有)、“俾”(交给)、“睇”(斜视)等等。——瞧这简洁之极的古汉语用法,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单音词的倾向。如果你对比香港电影的粤语版与国语版,你就会发现用普通话译制粤语电影时,常常有删减语言内容的现象。原因是粤语用十个音节就能说明的话,普通话非得用十五、六个音节以上,盖因粤语保留了相当多的古词古义极其凝练。



身为两广人,话说以前真是对普通话没有什么好感啊!因为从小到大,从家庭到街市,从学校上课到电台广播,从流行的粤语歌到粤语影视节目,我这株树苗就是生长在岭南之南的粤语环境中。我的多个中学同学现在均是电台粤语主播,我大学毕业时如果不是因为考研成功,也就回南方进入电视台或电台做粤语主播了。在我成长的年月,普通话还没有那么霸道,学校还没有对粤语实施封杀令,我那些或儒雅或风趣或博学或温柔的中小学老师,无论讲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甚至语文,都一口地道原汁原味的粤语,那么亲切而可爱。如果粤语没落,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改变,我不能想象现在规定只能用普通话授课的南方学校,主要用普通话播音的南方电台和电视台,我的同学们应该也和我一样不适应。在城市景观日新月异、文化旧貌急剧变为商业新颜、全国千城一面的今天,粤语几乎成为了岭南地方文化的最后立身之处。近二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移民、“新客家”大量涌入,北方文化迅速渗透和浸染,使得岭南文化的发展空间萎缩,无形中加剧了粤语圈的文化焦虑。因为粤语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亲近,正是这种情感维系着岭南人之间的“根”意识,失去母语将会导向我们某种意义上的集体失忆或魂飞魄散。



其实,粤语使用人数众多,目前广东粤语使用人数大约有6700万,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200万,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粤语不仅是岭南文化的载体,而且是维系华人华侨的纽带另一方面,并且是连接广东与港澳以及东南亚华侨的重要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全国范围内,几乎已没有什么方言的影响力可以和粤语媲美。


文化的多样化及其自由竞争,恰恰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升华的原因,其原由是常常在一种主导主流文化衰落后,又有新的地方性文化注入新鲜因子,激发其内在活力。所以孔子说:“礼失,求诸野”,可以理解为其实说的是“礼”在当时的中心地区衰败后,可去偏僻边缘地区寻找,那些地方也许保存有,并反过来反哺中心地区;近代最典型的例子是清朝的所谓“中兴”,其实是湘楚文化拯救的,因为中心地区早已衰败。上世纪初的国民革命发源于相对边缘的岭南地区,并依赖海外华侨的支持,也符合这一历史规律。中国历史观里有一种循环观,所谓三十年河多三十年河西,我的理解是每一种地方文化都会有它辉煌的时刻。这就是我坚决反对“推普废粤”的原因。



我的家乡,那个北回归线上的南国小城,终年如夏,长绿不凋。南国之春,永远没有北国来得让人惊心。没有绿柳拂窗,没有白杨飞絮,没有云蒸霞蔚、香阵冲天的满城花开一路花雨,草木生命从严冬的封杀中破壁而出,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集体漫溢和喷发。然而,南国也有春天,南国的春天铿有声。“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见过硕大的木棉花吗?每当春来,木棉花开,先是鼓起小孩拳头大的花蕾,继而放声大笑一般绽开红艳艳的五枚肥硕花瓣,黄嫩嫩的五柱花蕊简直可以同金色的阳光连线。远远看去,一团团、一簇簇在枝头争妍斗艳、竞相开放。犹如一团赤红的火焰,熊熊燃烧在有如火炬的枝头。轰轰烈烈,堂堂正正,英风豪气,鼓涌而出。岭南生命的象征,非它莫属。春天母亲的第一胎,非它而何?木棉花坠地作响,犹如英雄挥戈溅血。记得小时候上体育课,很喜欢在自由活动时趁老师不注意,偷偷跑到木棉树下去捡那些木棉花,厚朴朴、沉甸甸的大花朵,可以直接把它当毽球踢!岭南百越民族,能在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凭的就是这一股不服输、能吃苦、百折不挠的精神。“落叶开花飞火凤,参天擎日舞丹龙”,“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民性多流于倔强,练就顽强拼搏的精神,能别于中原文化以独立,如木棉那么热烈,那么奔放,那么傲骨铮铮,那么不同凡响!



“你好早晨!食咗饭未啊?咿,咁啱嘅!去边度吖?李小姐,你唔好客气。你点解冇打电话俾我?琴日冇见到佢,即系话佢冇嚟。俾我谂下先。你有冇搅错架?先生唔该借歪啲。就咁喇,听日至倾喇。敢样做,梗系唔得啦……”如今只有在梦中,或是打电话给家给老父母时,才有机会说下母语了。虽然身为人民教师,普通话资格考试也拿到了一级乙等,但思维方式尤其是潜意识仍然是粤语思维,可我已无法用最亲切的语言与周边环境深入交流了。在港台文化风光无限的年月里,粤语歌曾走进大街小巷、风靡全国,时至今日,粤语歌曲的风潮也从未远去,那些饱含着粤语文化、岭南历史的歌曲仍在时空的某个角落被反复唱响。希望粤语不要像满语一样,作为一个曾经强盛的王朝的官方语言,不过百年时光就快已灰飞烟灭。就像地域文化一样,参差多态才是方言应有的面貌。如果语言丢失了,地域文化也就不完整了,我们就无家可归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