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月12日的伤逝与铭记

 黎荔专辑 2021-12-17
5月12日的伤逝与铭记
黎荔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0级地震撼动四川汶川,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八年前的那场地震大浩劫,重创了每一个遭受灾难的家庭,往事并不如烟,没有人能轻言忘却。那场大地震令山河破碎,连绵不绝的哀伤延续至今。哀伤是为同胞一去不还,五月就此成为悲哀的月份;哀伤也因为念及自身无力,不能抵挡决绝的离逝。



一次又一次,自然无情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脆弱。海啸、地震、洪水、龙卷风等等,这些自然的力量突袭而来,带来的是无尽的恐惧和绝望。八年之前的死亡摇撼,世界崩溃如蚁,动荡翻腾,让人无所适从。一时间,山崩地裂,房塌屋倒,人仰马翻,烟尘四起,车毁人亡,交通中断,信息不通,灾难如沸腾的高压锅,从天而降......眼见着大厦崩塌,梁飞木断,生与死的考验,人们内心的煎熬是如此炙烈。在那个黑色的五月,数不清的余震和山体滑坡,最美好的和最丑陋的人性,交错纷叠,让我们这些眼见灾难之惨烈的人,内心也坍塌下去,渐渐失去所有的光亮,伤痛刻骨铭心。然而,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2008年由汶川地震凝聚起中国的道德共识。在天灾突来悲伤弥漫的时刻,政府透明高效,民间力量逆水行舟,留下了太多众志成城的传奇,那一年也因之被视为公民社会元年、中国志愿行动元年。从山河破碎到废墟重生,天灾似乎是中国社会演进的分水岭。



我记得八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一阵疯狂的地动山摇之后,人潮汹涌、骤驰与聚散的交大校园,人人一脸恐惧茫然、不知去往何方的表情。我记得八年前11月12日晚,我带领学生在胭脂坡下举办汶川地震半周年祭,在摆成心形的点点烛光下,我们在细雨飘零中呜咽诵诗。我记得2013年5月12日晚,汶川大地震5周年祭的夜晚,学而讲坛主办、文治书院协办的“汶川大地震5周年祭奠”活动,诗人鹿志峰以《让觉醒的人性升华成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题,以生动的事例,解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所引发的那场“全民性诗潮”,谈论如何看待这场“自然灾难”所激发出来的“人性现象”与“精神现象”,谈论如何理解人们所说的“大灾有大爱”与“多难兴邦”的真正含义,诗人鹿志峰认为汶川诗抄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人性的觉醒”与“文学的觉悟”,看到中华文化在21世纪重建人文主义精神价值的希望之光。随后百余名交大师生携手来到四大发明广场,燃点蜡烛,吟诵诗歌,将祭奠活动推向高潮,在烛光与吟诵声中为逝者缅怀,为生者助力。



纪念“5·12”,是为了记取天翻地覆的一瞬,记取无数的生离死别,记取在那场灾难中我们失去的与得到的。不谈论、不纪念、不思考,历史的足迹,就会轻易地被时间的尘埃所遮蔽。记住,并且向前走——这才是对汶川地震的最好祭奠。我记得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民众的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国殇纪念日,代表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有机社会,在国运昌隆的时刻,被夺走了近七万同胞的生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惨遭毁伤,所以需要一个补偿性的宗教般的仪式,以重新建立团结一致的感觉。我记得八年前那个属于13亿中国人的共同的3分钟默哀,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身为整个国家、全社会一分子的归属感。这是借由大家一致参与一项深具意义的宗教般的仪式而得来的。汶川地震的国殇,带给我们一种众志成城的仪式感,如此阴郁沉痛,却又肃穆庄重。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在人类心灵中,总有那种欲将自己置于一个深刻意义核心的永恒渴求。其实,人类是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的。借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需要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并就此担负起一些重大责任,由此,才得以永远铭记住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黑暗历史。生命就是一次远足与体验。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一个人的声音和足迹,如果能被另一个人深深的怀念和铭记,这就是永恒。我们承认自然界可怕的威慑力量,因为灾难的降临常有突发性、袭击性和不可预计、不可理解、不可抗拒性,但我们也有一种坚强的毅力,在灾难发生后重振旗鼓,发奋图强。如果无法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话,至少应谋求共存共生。



生与死,兴灭与连绵,同一条河流的水,安息过肉身的结束,也淋洒在婴儿头上,迎接肉身的开始。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生命是一个以死亡为终点的旅程,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必将回到土地。想到自己在这世界上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化为乌有,一个人就可能对生命的意义发生根本的怀疑。然而,思考死对于生确实是有价值的,它使我们能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一切际遇。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这是我们为什么要伤逝灾难、铭记死者的原因。回到记忆深处,重温那个悲伤的五月。冥冥中像是有架天平,他们在那头,我们在这头,那些已经遁入虚无的生命,正在掂量着我们的分量。


东风揉碎坟前纸,漫天蝴蝶若相思。

人间生离犹可见,一入黄土两不知。


悠悠的离殇,总能让人忆起许多过往;静静的追悼,总能让人感悟到生的力量。在时间的河流上,趁我们走的还不够久远,好好回头再度检视那场灾难吧!回忆不仅是为了无辜的遇难者,更是为了幸存于世的人们。愿逝者安息,生者珍重!愿岁月静好,人心清明!


在夏日众禽的啁啾之外,

凄楚地起自草底,

唤起这幽灵似的音乐,

收容一切的地母之黑暗深处,

正举行着宁静的安息礼。


我看不见有任何仪式,

祷词是如此舒缓,

它要变成一种沉思的风俗,

扩大了寂寞之感。

当五月焚烧了残烬,

过午时分最能感到,

八年前某一个严重的时刻。


一道金色阳光斜射下来,

让人抑郁,像沉重的

教堂的旋律——

玄妙地伤害我们。

没有任何伤口和血迹,

却在意义隐居的深处,

留下,屏住了呼吸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