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的文化山河里

 黎荔专辑 2021-12-17
在中国的文化山河里
黎荔

霜色|柳黄|象牙白|鸭卵青|缁色|竹青|月白|胭脂|牙色|鸦青|乌黑|乌黑|绾色|酡颜|素色|水绿|漆黑|藕色|墨灰|蓝灰|海棠红|妃色|黛蓝|茶白


中国传统的色谱很有意思,如同姹紫嫣红的缤纷花朵从天撒落,这些颜料有一个特点:它们的前缀大多是一些植物或矿物。它们组合在一起时,顿使色彩有了生机,有了活泼泼的灵性;而它们背后是一双中国眼睛。中国文明就是能直见性命,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所以无隔。向外发现了山水自然,向内发现了自我的深情。翻开《诗经》,这里也是“既见君子”,那里也是“邂逅相见”,而庾信的赋里更有:“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诸窗并开,遥看已识,试唤便来。”一切都是那么活泼灵动,梅妻鹤子,眠花宿柳,人与天地参,磅礴天地万物为一。


中原地区文化厚重,但即使在天之涯,海之角,生活在中国海边的祖辈们也是那么像诗人,与天地万物那么相亲相爱。比如在福建,渔民们用一代代定型出的信仰的样子,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处女——妈祖。我因而从小时就一直揣想,祖辈们面对着大海的表情,或许就像一个孩子面对着孕育自己的那个庞大的子宫,那么亲昵又充满敬畏。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它便有了五弦: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成为七弦。七弦琴——中国古琴,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稳而美,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中国的文化。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艺术的生命。高尚的太古之音,的确就像流水一样,长久地漂洗着人们的灵魂。古琴的幽微太古之间,才是中华正音。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濯山泉,食野果,餐风饮露,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他们在白云深处。


中国式的爱情,也是与天地同流的,含蓄到无法言语,坚韧到百折不挠,只能用四季轮转的时光的证明。第一眼在人堆里看到的男人,是这样的喜欢他,做最好的事物想给他吃,总是想看到他。在冰天雪地里等待他,在荒山野林里追随他,在地老天荒里陪伴他。这样的爱情,也许曾经在一个湮没的年代里发生过。也许还会一直存留在我们的理想里。


百年来的沧桑巨变,留给中国文化的远不只千疮百孔。文化自信是沉淀的产物,亢奋和患得患失带来的扭曲,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了一笔糊涂账。但不怕,只要汉字还在,中华文明就在。


在中国文化欲说还休的留白里神游,在中国的清风明月里神游,一年又一年,体验着中国农历和大自然之间的神秘感应。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越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心灵在天地之间而不是在上帝那里。


天已暮   

月如初   

空里流霜任飞渡

在中国的文化山河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