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去的信任

 黎荔专辑 2021-12-17
失去的信任
黎荔

中国——这个偶然成为我出生地的国家,这个独特甚至相当伟大的国家,我喜欢它,即使我知道它有很多缺陷。这种喜欢,是由于它的面积和人口?还是因为它的古老和亘久?我想,更是因为它对宇宙苍生全盘的信任,或者存在其间的莫名默契:中国文化相信宇宙间运转流通着一股元气,而这股气联系着一切,万物并作,息息相通。中国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态度也许就是源于此。


这是一个由伦理秩序带来两千余年超稳定结构的社会,乡村的土地、德性、风俗、传说以及家族观念,建构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虽然也有着战争频仍、灾难连绵,但总的来说,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乡土中国还称得上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地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投身和长大在这片土地上,在其山川湖海锦绣无边中,聆赏“千里莺啼绿映红”,领略“秋水共长天一色”,倾心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会心于“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人之初,性本善。”“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就是信任人和大地的中国文明。


与充满天人信任的中国文明不同,西方文明认为人负有原罪而不被信任,因此一方面是上帝、教堂威慑感召下的敬业精神,“富人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的”的信条;另一方面则是事无巨细地都被纳入契约。经过千年的实践,那种制度也已经相当完善。如果对它对人性的压抑忽略不计,那么那种制度也可以高度信任。


游走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转型期的中国,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今天乡村已发生了异化,人与人的关系正在变得紧张而缺乏温情。故乡的沦陷,加剧了中国人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也加剧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的秩序混乱。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一切得基于严格的法律约束。而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但西方契约论的法治在中国又不完善。于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被称之为“互害型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领域,无论是上层还是民间,法治与德性没有交集,道德的约束力极为有限,相当一部分人抱着“只要法律允许,活得自在最重要”的无所畏惧的心态,而他们的生活本身,却因为彼此缺乏信任,充斥着不平衡的压抑感和委屈感。就像陈丹青说的那样,走在大街小巷,看到的国人不是长着一付经常被人欺负的脸,就是总想欺负人的脸,不是暴发户的神采,就是穷怕了的猴急。


现实世界的大多数麻烦,都是来自于超乎预期。我们生产生活是要有预期的,没有的话,就乱套了,如果明天太阳不从东边出,如果没有春夏秋冬,没有阴晴圆缺的规律认识,我们没法安排生产生活的。预期与信任,几乎构成我们绝大部分内容:我们要信任每一天餐桌上的食物,从大米鸡蛋蔬菜食用油到哪怕一把细细的盐;我们要信任身边的朋友,对一个朋友信任的深浅,不是看你会不会对他笑,而是看你愿不愿意当着他的面哭,朋友就是那个你交托不那么美好的自己都能得到包容的人,他不会告密不会算计不会过河拆桥;我们要信任牵手的恋人,走入婚姻的爱人,什么是幸福的婚姻?那就是纵然时光飞逝,爱情的烈火渐渐熄灭,但从灰烬中涅槃而出的,是如凤凰般永恒的信任,双方都能以信任之心不限制对方的自由,同时又都以珍惜之心不滥用自己的自由。我们要信任打开报纸、电视和上网所看到的新闻资讯,而不是基于生活经验,发现很多媒体包括政府提供的信息,关于事实的描述都充满明显疑点,结果我们在众说纷纭、断头新闻、评论被删的境地中,越来越经常性地陷入真相缺席的状态。如果没有预期和信任的话,这一切的一切,怎么可能很好地运转下去?


有人说,信任就如同1岁小孩的感觉,当你将他扔向天空的时候,他会灿烂地笑,因为他知道你会接住他,这就是信任!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地平线上一座座拔地而起,当城市的大街小巷涌动着一波又一波的人流大潮时,人们原本用于寄托情感和价值的时空结构在城市化的步伐声中渐渐变迁。高频次的社会流动、短暂性的日常互动、个体化的利益取向,以及由劳动分工带来财富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人不履行职责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今天的我们,那么容易迷失明确的信任取向,或者盲目倾向于传统信任,或者干脆什么都不信。但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生存和幸福在很多场合,必须依靠不知名的他人的效率、责任心、好意。这时我们必须求助于信任。信任的优劣是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


在这个充满不信任和不确定的时代,有人说爱情是唯一没被实用主义庸俗化掉的东西,可是,为什么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大24岁老师的纯真爱情,在中国就没有几个人愿意相信,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相信法国总统是靠裙带关系上位这个谣言呢?阴谋论为什么会如此泛滥?根源恐怕就在于社会信任感的进一步失落和涣散。不要说不相信有跨越一切的真爱,今天的中国女人,连对枕边人的基本信任常常也是落空的。每天,松开女人藤蔓般环绕的怀抱,她放他到这个诱惑重重的世界上去。他是男人,必得到广阔的世界上行走。她的心虚悬在等待的时间里,直到他带着疲惫回到家中,才妥贴地复归原位。可他总是同时带回了,外面世界的种种复杂气味,暧昧的气味,社交的气味,无法解释的气味。没有一个女人不渴望一种归属感,一种男人带给她们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来自于对这个男人的完全的信任,毫无保留的坦白,真实而不做作的柔情。可是,为什么中国离婚率逐年攀升?是什么让婚姻变得如此脆弱?说好的相约到白头呢?没有信任的生活是多么的累人啊!


生活在这样一个失去了信任的世界。曾经寄予“立命”的精神家园在荒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仿佛成了现代社会交往中的普遍准则。大气和洋流失衡产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如今的天气如此极端异常,冬不冬,夏不夏,变天如翻书,反复又无常,我对现在的天气都充满了不信任感。我如何与这个生活的世界再次建立紧密联系?如何消解无时不在的疏离感?我可以对什么充分放心?具有最坚实的信赖感?我觉得生活必须得有所“依据”才可以前行,所谓的“依据”就是预期和信任。在这些“依据”中,我认为重要的应有这么几项:社会肌体的健康(包括制度的完善、权力的清洁、法律的有效和公正);游戏规则和竞争机制的公正(包括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的合理、人生机会的平等、命运能量的均衡);人际间的和谐与民间信任文化;乃至良好的自然生态等。如此,我们才有理由深爱这个时代,深爱这份生活,对未来有把握、有信心。


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和可积累性。信任的存量也可以被消耗、被切割。信任裂痕一旦产生,短时间是难以修复的。失去的信任就像皱掉的纸,永远都很难磨平。现在,社会信任原本就稀薄,还在持续减少中。时代遍地砖瓦,还要信任童话吗?出发找最爱,还能找到吗?在眼泪要流下来之时,有一双小手紧抓着我,哦!不能啊!母亲一掉泪,孩子的世界就下雨。信任就是孩子对母亲的信仰,他心中母亲无所不能,带给孩子的是一个安全的、温暖的、笃定的世界。我可以不信任这个世界,但有一个人完全的依赖与信任我,有一个小小的世界,从不曾犹豫,毫无阴影的来自母亲包容。


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在对这个世界缺乏信任、充满失望时,却又在日复一日坚持生产着信任,只为留下那些更年幼者温暖的记忆,这些记忆总是伴随着信任、保护和营养,成为他们日后昂首挺胸走向世界的依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