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五):响堂山石窟

 zzz_0401 2021-12-17

三国时最牛的人,大家一直都说是诸葛亮。其实我觉着那个司马懿一点都不比诸葛亮差,他就没让诸葛亮进入过中原。诸葛亮几出祁山,都打不进中原。诸葛亮聪明绝顶,诡计多端,但是不管诸葛亮使什么计,司马懿就一个傻招:拒不出战。两强相遇,司马懿挺到了最后。司马懿不像诸葛亮那样在朝中有绝对权威,可是他用“高手能忍”这一绝招干掉了他在朝里的那些对手,而且培养出比诸葛亮后代强得多的子孙,终于建立了晋朝,笑到了最后。

曹丕从他爸爸蜗居的邺城走出去,进了洛阳,最后逼迫汉献帝让位,建立了后来被司马炎推翻的魏国。自此,邺城就人去楼空,渐渐失去了政治舞台的地位。魏晋时期的五胡内迁,虽然充实了内陆的人力资源,可是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引子。一直到鲜卑人的北魏基本统一北方,才又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中央集权。北魏到了晚年,被两股势力瓜分。大丞相高欢打着文宣王元亶的旗号擅立东魏,私立元亶的儿子元善见为孝静帝,占了黄河以东的大片土地。高欢把都城设在邺城,自己驻扎在陪都晋阳,就是现在太原附近。同时,骠骑大将军宇文泰在长安也另起了一套炉灶,竖了一个元宝做魏文帝。这便是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公元530年左右。东西魏在河套地区隔着黄河,夏天就互相喊口号,就是打嘴仗,因为双方都没有过河的舰队。到了冬天,黄河一上冻,他们就可以在冰上真打。说是东西魏打架,其实主要是高欢和宇文泰在打,两边的皇上都是在家吃酒喝肉,满不在乎。高欢死后,这边邺城里高欢的儿子高洋就越来越看不上那个影子皇帝孝静帝。这个高洋就把孝静帝从宝座上拽下来,说这皇位你别坐了,你去那边县里做中山王去吧。孝静帝手无缚鸡之力,当然打不过每天练气功的高洋,只好把皇位禅让给高洋。结果东魏前后左右也就存在了不到二十年。高洋趾高气扬地坐上皇帝宝座,称帝改国号为齐,这就是北齐,公元550年的事。这个高洋叫做文宣帝,立都于邺城。西魏那边,宇文泰的后代宇文毓也夺了西魏皇帝的位子,弄出来一个北周。而南边长江以南是陈武帝的陈朝,结果又把事情办成了三国。这个北齐高家后代高纬最终没打过北周宇文泰的后代宇文邕,被北周灭了,北周首先统一了长江以北。

这个北齐的文宣帝高洋总的来说是荒淫残暴、政治昏庸。但是他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北齐律》,这部法律基于汉魏历代法典,把它们分门别类编成十二篇,还确定了不同的惩罚标准,一共有五刑。《北齐律》是中国初成系统的《刑法》,也是后来隋唐法典的蓝本。

北齐的文化艺术中受到印度佛教的很大影响,最典型的是佛造像的发展。北齐的佛像继承了北魏时期的风格,但是更加精致。北齐最著名的佛造像是响堂山石窟,就在邺城附近一个叫峰峰的地方。响堂山石窟不像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那样建在山脚下,响堂山石窟是在半山腰,那座山叫鼓山。北齐的文宣帝高洋有二个都城,一个是国都邺城;另一个是陪都晋阳。他就经常来往于两个都城之间,而鼓山就恰好在这来往的路上。因此,高洋就招农民工在这里挖山凿洞修建石窟,还盖了些寺庙馆舍。他东西逶迤之时,便在这里住宿、拜佛,还做些娱乐什么的。

我乘着游铜雀台的余威,就策马走上高洋当年的大路,往鼓山而行。到了鼓山脚下,就有售票处拦住了我,我就交给他们一大笔买路钱,他们就让我过去了。我顺便抓住那个收我票的人,“说!上山看石窟远不远?”他说不远,上山一共七百多个台阶,半个小时就能到。我心说“这还差不多”。往前走着,发现又是我一个人在游山。不管他了,想这山里有菩萨保佑,应该没问题。

走着走着,就看见前面有一座塔。




脚下的广场上立着一块碑,这响堂山石窟正经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呐。




我信步往那座塔走去,要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来路。结果就看见了塔下的一座山门。




最让人诧异的是这塔不是在寺后,却是在山门前。塔下有几个干部在转圈,估计一会儿就得转蒙圈。




这是一座楼阁式砖塔,台基之上是八角基座,底层之上有七层楼阁。顶层已经有崩塌,塔刹全无踪影。塔的底层东西南北正方向上都有一座券门,券门外的框已经灭失。底层的每个转角侧面上都有一座浮雕塔,看上去应该就是这座塔的浮雕。从浮雕上看,这塔应该有九层,最上面的塔刹好像是石头的,北魏时期有用汉白玉雕刻做塔刹的。楼阁每层之间有叠涩出檐,单数层和双数层叠涩形式不一样。而且每层楼阁的高度也不一样。







这个塔的建造年代没有记载,但是有隋唐风格,叠涩没有唐塔深厚,比如西安大雁塔;塔的叠涩出檐和塔刹更接近北魏风格,就是河南嵩岳寺砖塔。那就是说它的建造年代很有可能是介于北魏和唐之间的,说它是当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的建筑也未为不可。

旁边这座寺叫做常乐寺,虽然建于北齐文宣帝时代,但是其后肯定各朝各代都有修缮。据说它毁于1946年的一场大火。

进去看看。里面已经整个是一片废墟,只留下了石头。




第一个基座上过去应该是天王殿?不对,应该是原来的山门殿,现在上面摆着一座残破的经幢塔,模模糊糊还能看得出上面有很多雕刻。

第二个基座上才应该是天王殿,现在上面摆着残破的三世佛像,应该是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和西方阿弥陀佛。中间是二位胁侍菩萨残像。




还能摆出来的那些残破的佛像都摆放在天王殿的基座上了,还有一些其它石像。这些佛像都没有头,本以为是灭佛事件造成的,结果人家说是被袁世凯当年给割了卖钱去了。




过了天王殿,两边有东西配殿。




中间是过去的大雄宝殿,高高在上。基座非常高,得有五尺。门前有二座功德碑。东边的那座碑上字迹模糊,大概能看得出“鼓山常乐寺重修大士佛殿记”。这就是说大雄宝殿叫做大士佛殿。




大雄宝殿后面应该是当初的法堂,就是大和尚讲经的地方。最后面是藏经楼的残迹,那里有一座完整的佛像,似乎还有香火。




这座寺既然毁于一场大火,那说明其建筑采用了不少木料。从竖立的许多石柱看,应该是大殿的柱子,说明北齐直到隋初时代寺庙大殿多有采用每间四个屋角为八角石柱。

看着这片废墟,满目凄凉。




常乐寺山门外东侧还有一座小殿,叫自来佛殿。




据说这里原本是像山门里面一样的一个台基废墟。很久以前的一天深夜,有一座佛像自己走来站到了这座台基上。因此,后人给这座佛像盖起了佛殿。根据唐代僧人道宣所著《续高僧传》说,“仁寿下敕,令置塔于相州石窟寺,寺即齐文宣所立也。”这里说的仁寿应该是指隋文帝杨坚,他的年号叫仁寿。这段话里说了两件事,第一是说相州石窟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就是现在这所常乐寺;第二是说后来的隋文帝下令在这里建了一座塔。根据文物专家的考证和推断,也就是连蒙带猜,说隋文帝建的那座塔就在现在自来佛殿这个台基上。而且那座隋塔是一座木塔,早年被火烧了,后人就在这个台基上又建了这所殿。

从常乐寺出来,我就顺着台阶往山上爬去,突然发现我还没吃午饭。从早上出来,看过铜雀台,又在常乐寺睃巡半天,一看手表已经十二点了,这就感觉是腹中空虚了。可是这山上就我一个人,只能是看沿途有没有小卖部了。走了一段,更饿了。这就看见前面有一个小卖部,走到跟前儿发现没开门。接着往上爬,又看见一个,还是没开门。看样子这非旅游季节是没有小卖部开放了。走到半山腰,好不容易看见一个开着门的小卖部,门外还有一个阿姨在扫地。我就赶快问她,你这里有什么吃的吗?她说小卖部不开,我只好默念倒霉。结果她又说她有吃的,说着就从挎包里抠出来一根火腿肠,说是她准备给自己吃的。我求她卖给我吃得了,让她下山回家吃饭,她说二块钱。我吃了她的火腿肠,虽然腿上还是无力,好在脚不颤了。鼓起勇气,接着往上爬。路过几个小洞。




好不容易坚持到爬上山腰的石窟。




这个门口还要再检查一次门票,因为有一些本地村民虽然可以免费来爬山,可是不被允许免费进洞。门口的小伙子检查完我的门票我就问他吃饭了没有,他说刚做好还没吃。我问他做了什么好吃的,他说没什么好吃的。我跟着他到灶前一看,还真是没肉。我就让他匀给我半碗吃,我说我给饭钱。他非常不高兴,但也只好给了我半碗饭半碗菜吃,一边嘟囔着说没见过讨饭上山的。

我吃完讨来的饭,感觉好多了,就向他咨询石窟。我来看的这个是北响堂石窟,那边还有一座南响堂石窟。这个北响堂石窟的大洞是两边加起来最大的一座石窟,所以我走对地方了。

这是第九窟,也叫大佛洞,是北响堂最大的石窟。洞口用青石砌成了券门,墙上嵌了不少碑。原来肯定有诗文,现在都成了无字碑。门外的石香炉不是古玩,是1999年有香客送的。




看看券门的门洞,很深邃。那个门墩很古老,和北京城里的完全不一样。




进了门洞一看,哇!太震撼了!洞里有十几米宽,也有十几米高。中间是一根大石柱,石柱的正面和左右侧面都有佛龛。石柱的后面是和山石连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下面有一个拱门洞,供人行走。每面的佛龛上部都有石刻的垂幔,石柱的顶部还有一排小佛龛,里面也是佛像。正面佛龛里莲花座上是释迦牟尼佛坐像,面露微笑,神态安详,非常美丽。两边墙上是胁侍菩萨立像,就是文殊和普贤二位菩萨。佛龛里装饰有火焰、忍冬和祥云图案。




左手侧面佛龛,东方药师佛和二位胁侍菩萨,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右手侧面佛龛,半跏趺椅坐西方阿弥陀佛和二位胁侍菩萨,就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中间石柱上的佛像风格统一,应该都是北齐原作,距今一千五百年了。佛像身上的袈裟看上去都是薄纱的,非常随体,也非常飘逸。之后隋唐佛像身上的袈裟也是这种风格,但是褶皱要分布得稀疏一些。这些雕刻都线条非常流畅,也很细腻。再看看四周洞壁上的佛像。













每座佛龛上面都有象征塔刹的宝珠火焰。可以看到这些佛像基本上是同一个风格,包括面容和服饰都很相近。但是,你如果仔细看,还是会发现一些差别,比如佛龛装饰和莲花座都有一些小不同,说明它们可能是在后来不同时期完成的。北齐持续时间非常短,从公元550年开板儿到577年被北周消灭而打烊,经营了也就是二十多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3年(公元574年)下诏灭佛,建德6年灭北齐之后,又在北齐地面灭佛。周武帝尊儒灭佛是由于僧人日多而劳力日少;寺地日多而民地日稀。造成的结果就是兵役征不齐,而国库收入也下降。其实北周武帝宇文邕当时已经采用了加强版的府兵制,他的部队都是职业军人,可以挣工分养家。释家是把周武帝灭佛看作大灾的,响堂山石窟的修凿肯定是终止了,我估计北齐二十多年也就是把北窟大佛洞里石柱上的佛像完成了。这个时期,受到周武帝灭佛事件影响的还有北京云居寺,所以才有云居寺的和尚刻石经以备再次兴佛。时间不长,到隋文帝时期(公元581年),杨坚就又重新开始兴佛。大佛洞里的修凿就又可以继续了,不过这时候的雕刻工艺工法肯定是都有了变化。这一条从佛像风格的变化也能看得出来,佛像面容没有那么安然了,服饰上的线条也没有那么流畅了,飘逸感缺了不少。

我这里正感叹石柱和洞壁佛像风格差异之间,“呼隆、呼隆”从外面飞进来几只燕子,原来最上层小佛龛里面被燕子筑了窝了。几只燕子的动静可是非常大,就好像是飞进来几只海东青似的。我出来的时候遇见看窟的小伙子,和他聊起这些燕子。他说这些洞里的回声非常大,所以这里才叫“响堂”。原来如此,这座山真名叫鼓山,只是有石窟的地方才叫响堂山。

九窟旁边还有一处草稿窟,未完成。




九窟的另一边有一座月亮门。




进去以后是五窟,外面的木结构楼阁还在,不知道是那个朝代的。没有找到上二楼的楼梯。




里面的佛像保存得相当完整,只是胁侍菩萨像稍微有残,它的规模没有九窟大。这个窟结构和九窟也不一样,它是前面有廊,廊后有三座佛龛,外面的楼阁也是面阔三间。看看中间佛龛,同样的一佛二侍,和九窟的大佛风格完全一样,说明这也是北齐窟。




五窟外面是观音殿。




里面坐的是武观音?这个佛像体态过于丰腴,不是北齐风格,最早也是隋末唐初的。




不过,这个窟里有莲花藻井和天花,其它窟里都是穹隆顶。




还有几座小窟,这个是三窟里面。




这个响堂山石窟看得非常开心,它和我以前看的北魏石窟完全不同。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都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它们风格相近,龙门石窟中唐代的卢舍那大佛最具代表性。这里的佛像自成一体,虽传承自北魏,但是有自己的创新,非常精致,不是北魏那种傻大傻大。北魏佛像身上的袈裟比较粗放,这里的佛像身上的袈裟却是轻薄飘逸。最吸引我的是九窟里正面大佛,那个容貌不仅仅是端庄,而是美丽,更加接近生活。这种细腻的雕像风格一直影响到后来的隋唐。我上次在天津蓟县独乐寺看到的大佛像,身上的服饰也是这种风格,所以当年古建专家判断独乐寺建于唐代。九窟里面洞壁上那些雕刻也都非常精致,非比寻常,线条流畅,曲线圆润。

冒着曹操祭日的风雨出门,既看到了曹操行乐的铜雀台,还看到他死后330年的佛像石窟,绝对不枉此行。

(修订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