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冬时节看泉州古城之天后宫

 zzz_0401 2021-12-17

府文庙墙外就是泉州的中山路,中山路一般都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马路。顺着这条中山路一路向南当然就是中山南路,中山南路往南走到头,那里有一个N岔路口。我站在那里数了一下,N=5。路口的房子不是直角,而是圆角。

泉州像大多数南方城市一样,老街上沿街都有骑街楼。对于沿街铺面,楼上就像是它长长的屋檐。这样的骑街楼不仅为行人遮阳,还为他们挡雨,行人逛街就很放心,没带伞也不要紧。各个城市的骑街楼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都是表现在装饰上。

泉州既然是海上丝路起点,那肯定和西方交流颇多。古代丝路是东风西渐的通道,近代以来,海路成了西风东渐的管道,不仅是西方思想,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也随之而来。你看这街角骑街楼的装饰,就是西风东渐在泉州地方装饰风格上的渲染。骑街楼是华南建筑民居样式,石柱框架应该算是泉州常见,二楼石刻浮雕和贴砖拼图也是中国元素。泉州特色在哪儿?二层和顶层外墙上的红黑相间贴砖是泉州特色。除了这种贴砖,泉州建筑还有用窄条贴砖拼外墙缝的方式。那西风东渐的反映呢?你看二层窗外罗马柱顶着一个弧形山花,这是西式风格,方的罗马柱。你再看楼顶的山花造型,这也是西式风格,上面本来应该每侧都是涡卷接反向涡卷,但这里只有单向涡卷,叫新巴洛克。你再看楼顶栏杆柱,这也是西式风格,叫做Balustrade。这里的新巴洛克风格是欧洲十九世纪的复古艺术潮流,还有新古典、新哥特和新罗曼等等。所以,这座楼应该是清末民初所造。

这个N岔路口旁边有一个大坑,上去一看,说是“德济门遗址”。德济门是南宋时期泉州城的南门,一直用到1948年才被摧毁,就像是牙齿掉了,近年又被人把下面的牙根儿给挖了出来。这里就是一个考古发掘现场,给你看看从宋代到民国各时期的文化层,就是不同年代的碎砖烂瓦。像我这样的人一般根本看不懂,也没有看考古现场的技术储备。算了,别看了。

其实,我们到这个N岔路口是来看德济门遗址对面的天后宫。

天后宫就是妈祖庙。妈祖据考是清源军莆田县人,当时的泉州这里是清源军,后改为平海军。宋建德元年(960年),莆田有一对夫妇老林和王氏,家里已有一儿五女,还想要一个儿子,便去央求观音菩萨,菩萨就答应了他们。王氏生产时,天上有光自西北来,且有异香满堂。林家诞下一女,取名林默。林默长大后立志独身,誓要造福人类,逢凶化吉,驱魔治病,人称林默娘。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娘父兄出海,她在家突然预感要出事。林默娘独自驾船去海上寻父,救父于狂浪中,自己和兄长落水不归。周边渔民便在林默娘羽化升天的地方盖起了庙堂供奉,祈求林默娘继续保佑他们,并称其为妈祖。这座庙现在还在,就是莆田湄洲岛的妈祖祖庙。自此便有海滨民众自发崇拜。

传说宋徽宗曾派一个叫路允迪的使者出访海外,在海上遇风浪,幸亏有福建水手及时祈祷妈祖保佑,官船才得以解忧。宋官家因此赐妈祖庙号“顺济”,妈祖信仰从此得到官方承认。妈祖也从此名扬全球,专门保佑海上渔、运各行劳动人民。

宋代时期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来往船只巨多,大家各自拜妈祖很费周折。光阴如梭,转眼就是二百年。时间到了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此时,有泉州某高僧梦中受神指派造庙。僧建神庙似难服众,他便又令其教区徐姓施主牵头募捐,结果盖起了泉州这座妈祖庙,时称泉州顺济宫。此后,官方每年的祭海活动便从真武庙搬到了顺济宫。元代的至元十五年(1278年),忽必烈封妈祖为天妃,称其为“泉州海神”。明代郑和下西洋,常在泉州拜妈祖,改号“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施琅出海征战,在此誓师发船,得胜后改宫名“天后宫”,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这是泉州天后宫的来历。

上面图里是泉州天后宫的山门,这座门不是原装,也不是重建,而是从别处盗来的。这是一座牌楼门,上面斗拱抬梁架起一座屋顶,前后加檐柱,前面四根是石刻浮雕蟠龙柱。门前一对青石狮子,南狮风格。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脊分成了三段。脊刹是龙门下的一座三层宝塔,两边还各有两条飞龙,满面喜庆笑哈哈。垂脊的脊端站着天后手下的女兵,专门捉拿海妖。没见过龙门的可以看看这个脊刹,龙门就是这样的。这些装饰都是贴瓷片装饰,女兵是砖雕。三间大门两边还各有一间侧门,一间外面写着“入口”,另一间里面写着“出口”。大门上的额匾是“泉郡天后宫”。中国自秦开始的郡县制早都没有了,清代改名“天后宫”的时候,泉州是府。虽然府在县之上,但也不应称作郡。莫不是林默娘羽化升天前这里叫泉郡?不对呀,那时叫平海军。这块匾来路可疑。

大门前挂着灯笼,灯笼上写着“温陵圣庙”。在唐诗宋词中都有“温陵”一词,但是史志中却无其出处。我估计这温陵一定不是泉州的行政地名,而是泉州城的小名,就像鲤城和刺桐一样。

天后宫东西墙角有楼,这是钟鼓楼吗?

天后宫的山门很特殊,一般的寺庙罕有用牌楼门的。我进来以后就去后面看看。

这后面是一间出厦吗?其实它是一座戏台。

戏台的屏门就是山门的内影壁,上画着八仙过海。神庙宗祠大门背后建戏台非常多见,我在贵州古镇上都见过道观、宗祠大门背后有戏台,甚至佛庙都有。对了,五台山的五爷庙里也有一座大戏台。寺庙宫观的戏台通常都是对着正殿。

看看戏台的顶上,是有藻井的,这个是八角藻井。

藻井芯居然是八卦阵,他们说把这个八卦图拍下来收在手机相册里,可以保佑你好人一生平安。

站在戏台上,穿过挂着的灯笼向前张望,那大殿好像有点不对劲。

跳下戏台向前进,路过一座功德碑,清代的。

又绕过一座青铜香炉,现代的。

不行,大殿太大,看不全。往后退两步,看看正殿正面全貌。现在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正殿坐在三尺高花岗岩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我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是上面有三层屋顶,其实这上面是重檐歇山顶,下面那个是面阔五间敞厅的顶。正殿前面不设檐廊,而是一座敞厅,这样的建筑也不罕见。这座歇山顶的正脊比明清式样短了很多,而且山面是倾斜的,这是宋代风格,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和毗卢殿都可以看到。明清歇山顶的山面是竖直的,所以明清的歇山顶是站在那里,宋代则是趴在那里。屋顶上虽然是黄色琉璃瓦,但滴水和瓦当是绿色的,这不能算是剪边。闽南风格曲面坡弯脊燕尾杀,这条正脊和开元寺文庙都不一样,它是镂空砖雕的脊背,然后再贴瓷装饰。这里有脊刹,妈祖庙用什么做脊刹呢?仔细一看,是观音菩萨的净水瓶,里面插的不是杨柳枝,而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红玫瑰。这个配合年轻的妈祖林默娘真是太贴切了!垂脊端坐着的是女将军,戗脊上站着的还是白鸽。泉州的白鸽有点信仰不专一呀,这是儒释道全修的意思吧?敞厅中间是两根石刻浮雕蟠龙柱,高浮雕。看看新绘的脊端装饰。

看看檐下,其实应该是敞厅下。

看看殿内。

正中的额匾“神昭海表”是清雍正皇上在湄州妈祖祖庙所题。海表意为四海之外,也就是中华以外,神昭海表也就是威震全球的意思。

泉州天后宫正殿里有三座神龛。

正中突出的是妈祖神龛,“天上圣母”是清乾隆皇上所题。妈祖的右手是“中坛元帅”,就是哪吒三太子,在东南沿海被尊为镇海之神。妈祖的左手是“广泽尊王”,郭忠福,五代十国时期泉州人,有特异神能,后在泉州升仙,保佑泉州百姓,有求必应。本地庙供本地神,或者在神的老家建庙祀之。

看看木板墙上的一幅画,这应该是某个年代泉州山水,还有山中的若干寺观庙。

正殿后面是一座后殿,五尺高台基,比前殿升高。这是背靠山的建筑方式,中国寺庙都是这样布局,平地建庙时就要台基逐步升高。

后殿面阔七间,前面有檐廊,黄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还是闽南风格的曲面坡弯脊燕尾杀,屋脊装饰非常简单,只有灰雕没有贴瓷。

站在门下看看。

看见门前的报鼓石了吧?那个位置根本没有门柱和门轴,它就是一个装饰,不是门墩。闽南报鼓石的鼓面不是平的,而是带螺纹的,很特殊。严格地说,这都不应该叫报鼓石了。过去官家门口有报鼓,有客来访便击鼓叫门。后有体面人家在门口立报鼓石,假装斯文。古代的时候,这人家要体面到一定程度才允许立报鼓石,否则算僭越。一般的报鼓石就是装饰,都是压缩尺寸的小东东。广州陈家祠门口可是有一对全尺寸报鼓石,那个要叫做石报鼓了。这里后殿前面一排石檐柱,正面明间前檐柱上有石刻浮雕垂花柱和花卉图案。后殿东西两侧有庑廊,后殿和庑廊有角亭连接。进殿内看看。

这是四间进深的抬梁结构,因为把后檐廊封闭,所以看上去好像是五间进深。殿内看似乎前坡短后坡长,从外面看的话,加上前檐廊,前后屋顶坡是一样长的。三面砌砖山墙,前面每间四扇隔扇门。上面的“寰海镜清”匾是祝贺本宫八百岁的贺匾。

后殿里还摆放着一些祭祀妈祖时的仪仗,看看下面这把仪仗扇。

整座后殿风格统一,是那种朴素的闽南风格。全木结构,正面门、柱都是实木。请来宫人讨论了一下,说这都是明代原装。我看那些木头不是很高级,似乎是南方常用的杉木,应该念作“沙木”。杉木结实耐久,类似于北方的松木,都是上好的建筑木材。宫人说他也觉着应该是杉木。

和宫人一起步入后殿之后院,这是一座高楼啊。台基又升高一尺。

这是中国寺庙布局里的后罩楼,象征背靠的那座山。从山门进来,大殿逐渐升高,到后罩楼是地势最高处。这里正在装修,装修后是博物馆。门上额匾“佑济昭灵”是乾隆所题,原匾可能是在湄洲妈祖祖庙。这是台湾鹿港天后宫送给泉州的复制品,里面还有一起赠送的一座妈祖像。

参观完毕,和宫人一边聊着一边往外走。走到门口宫库,宫人取来一瓶平安水送给我。说这个水有妈祖之光,可以保平安。

我手持这瓶水出来,走在大街上,果然所有的车辆都让着我。看来泉州人都认识这瓶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