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听万壑松

 黎荔专辑 2021-12-17

如听万壑松

黎荔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这首诗写听琴,“一挥手”是蜀僧起手操琴的一个动作,潇洒而遒劲的拨动琴弦。“万壑松”是描述李白听到琴音的感受——如同听到群山中的无际松林齐声作响。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的连绵起伏。全诗写弹琴,止一挥手而已。然而此一挥非比寻常,下句以万对一,表现尤富,虽只一挥,而听者如闻万壑松鸣,可见蜀僧琴艺之超妙。另据谢庄《雅琴名录》,“万壑松”为古琴名(白玉轸足,唐人所斫,宣和御府物),于此亦写高山之意,“万壑松”即高山也。接下来的一句,“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则“流水”承接。这里的典故就是“高山流水”,知音之意也,即蜀僧和李白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也是对蜀僧弹琴技艺的称赞,暗用伯牙善弹的典故。可见诗仙随意写来,皆是法言,“万壑松”两典兼用之,浑然无间,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含蓄又自然,其音杳,其境阔,其意长,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记起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与李白诗一样,都是写听琴,同时两首诗都写到“松”:或是“如听万壑松”,或是“静听松风寒”。李白还有一首诗《鸣皋歌送岑徵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还有苏东坡《十二琴铭·鹤归》诗:“白鹤归来见曾玄,《陇头》《松风》入朱弦”。不知道他们听的是不是同一首古琴曲?有一首古琴曲《风入松》,其别称就是《松风》,传为三国魏晋时期音乐家、文学家嵇康所创琴曲。

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于万山之际,千枝万叶风飗飗,人在松风呼啸之中,就像在海涛中航行,那种清凉与幽邃,散入四肢百骸之中。李白那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除了“万壑松”之外,再没有用别的比喻来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如听万壑松”这一句并非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除了可能是古琴名或古琴曲《风入松》之外,为什么非松风不可呢?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与琴声有何相关?

我想,应该是古人弹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古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鼓琴焉。只有在松下方能听松风如涛,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此时人静手静,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疏如寥廓,空若太古,优游弦上,或章句舒徐,或缓气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而日不知晡,夕不觉蛊者,此希声之寓境也。”“如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久深矣。”此类论述在历代百余部琴书中不乏其见,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在弹琴时刻意追求的意境美和神韵美。松风之清泠悠远、深幽不可测的自然属性,与古琴音乐那高低有致的旋律、动静相间的节奏、散中有序的节拍,妙契相合,同声见知。

在以自然万物为审美对象的乐曲中,古人一方面寄情于山水,使之陶冶性情,向外发现了山水,向内发现了自我的深情,感受到身心无比舒畅;另一方面,古人更认为,天地雨露,林泉滋润,草木幽深,鸟兽繁衍,它们无私无求地给人们创造了财富,自然万籁是值得我们人类师法的天道天德。因此,“为君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是李白笔下的古琴,也道出了古琴的真谛,单是那“一挥手”之劲与“万壑松”之势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那是人想象自己置身琴声中,如在万山松涛中超然脱俗。人的鼓琴与听琴,就是在天地之间练德,荡涤和畅达身心,通过妙悟达到“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无上境界,磅礴天地万物为一,人与天地参。

有一个很喜欢的成语,叫“松风水月”,像松风那样清朗,似水月那样明洁,比喻人品高洁,出处是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此联语是赞美玄奘的。松涛清风,流水明月,千载之下,斯人的清华朗润,让人思之不尽。无论是琴曲,文章,还是人品,我都喜欢这一种:一味清响,真如松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