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时拥有多个世界的人

 黎荔专辑 2021-12-17

同时拥有多个世界的人

黎荔

苏轼有一篇千古名文《记承天寺夜游》,特别的短小,却韵味无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当时苏轼贬官黄州已经四年了。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那晚,他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就兴致盎然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他一起游乐的人,于是苏轼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这两人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这俩那样清闲的人罢了。什么是“闲人”?闲散的人,郁郁不得志的人,闲处江湖之远与民间社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即使这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月光竹柏,到处都有,并不稀罕,要有一副什么样的眼光?才能看到满庭月色,竹柏摇影,“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我觉得,这“闲人”,还得是富有情趣、直觉和想象力的人。

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其实可有这样一种划分:“主要活在现实中的人”和“主要活在非现实中的人”,或者说,“一生只拥有一个世界的人”和“同时拥有多个世界的人”。苏轼,就是可以“同时拥有多个世界的人”。他漫步在月色流照、树影摇曳的中庭,可以化身为一条悠游的鱼,穿梭在藻荇交横、澄澈透明的水中,欣欣然,恍恍然如入仙境。他和张怀民简直就是庄子笔下的那两条鱼,相知相得,相忘江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如果不是发挥想象,这一刻庭院里的清朗月光,那一片白茫茫的清辉,怎能在眼前幻成一泓平静的湖水。更妙的是,院中的竹柏在地上投射的影子,好像水草往来揺曳、曲折纵横。你说人世间哪还有这么美的事?在这一刻,苏轼早就忘了自己是被贬之臣。他一下子全然抛开了仕途忧患,轻快地游入了幻境之中,享受这无尽空灵的永恒月光。这个过程,没有逻辑,没有推理,只有气韵流动,直接就抵达了结果,探入生命节奏的的核心,妙不可言的心灵与生命的律动。似真似梦的境界涵浑在一无形无迹,而又无往不在的虚空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结构稳如磐石,纹丝不动;有的人却是摇曳的,多姿的,像风中的芦苇。有的人的思维是直线型,即思维按逻辑顺序推展;而有的人却能进行跳跃式的思维。有的人的思维方式属于现实型,所感觉或经历的一切只有活生生的现实,除此之外便都是幻想、纯理想和无用的;而有的人的思维方式,来往于现实与想象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跌宕起伏,风流倜傥。有的人的成就来自于百炼成钢,精益求精;而有的人的成就是不拘一格,随心所欲。

掌握所有的事实,做出清楚且无可辩驳的选择当然很好,但人生并不总是如此。有时候,你只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领悟、感性体验,大胆尝试一下,看看你会去向何方。你也许会达到一个更有趣的地方,而单凭逻辑是永远无法到达的。直觉,是历千万年之经验而形成的微观智慧,冥潜于灵性的最深层次,偶尔升上来,必是大有作为。许多人生的趣味与精彩,都是由人的刹那直觉来成就的。

我也拥有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不管现实多么繁复和冗闷,我都要时常去往另一个世界。

有时,我沉浸在书籍柔软的纸页里,那些文字就像秘密地重重叠叠一刻不停地环绕着我飞舞的雪花,带着无限的信任走进那片旷野,我会被阅读的大雪覆盖得异常苍白。

有时,在平行的时间里,恍然来到了海边,我站在深海的幽暗里,在那里静静望着你,那么虚幻不真切,突然一个巨大的浪头席卷而来,泡沫破碎,潮往潮来,宁静的蓝色大海染满了红黑交缠的藻类。——其实,我并没有漂泊于汪洋大海,只是在这城市早高峰的拥挤地铁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