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古书,很早就知道“章台柳”的故事。这是一个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据唐代许尧佐传奇小说《柳氏传》载,话说韩翃是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而早在天宝年间,他还只是一个怀才不遇贫困潦倒的穷书生。流寓京师,尚未婚配,橐囊已空,衣食莫给。他遇到长安城中一个豪富李生,散财结客,置驿邀宾,两人萍水相逢,却相交甚契。李生颇慕韩翃才名,把一姓柳的歌妓赠给他。才子佳人,如鱼得水,无比恩爱。第二年,韩翃考中进士后,柳氏劝他回老家报喜探亲。谁知韩翃离开后,安史之乱烽烟四起,两人被迫分离。韩翃投效军营任职,进入平卢节度使侯希逸麾下作了一名书记。柳氏为了躲避战乱,剪去头发隐藏形貌,寄居于长安法灵寺。数年之间,二人以诗书赠答,表达相思之苦。韩翃曾寄柳氏词一首:“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他担心柳氏在离乱中已不再等他,而柳氏也是百感交集,复书答诗曰:“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韩翃收到音讯后,归心似箭,但是乱世烽烟,天下未定,只能继续等待归期。直到安史之乱平定,两京收复,韩翊才有机会派人暗地里去寻找柳氏。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一直打到公元763年,这场巨大的浩劫历时整整八年。他们二人分别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年。半壁江山都成焦土,大唐盛世一去难寻。生在乱世,命如草芥,男儿尚难自保,更不要说弱质女流,更何况是美丽佳人。等到韩翃终于回到长安,柳氏已落入了回纥将领沙吒利之手,柳氏躲过了安史之乱,还是没有躲过战后被人劫掠的命运。谁知峰回路转,韩翃的一个好友、侯希逸麾下将领许俊拔刀相助,突入沙吒利府,将柳氏接回。韩柳二人,恍如隔世,相对泪流。韩翊的上司、主帅侯希逸上奏参了沙吒利一本,代宗皇帝准奏御批令归还柳氏,韩柳终于破镜重圆。经过多少风波、劫难与磨砺,这一对有情人才终成眷属。韩翊后来因作一首《寒食》诗,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章台是汉代长安的一条繁华街道名,这里借指长安。“章台柳”即暗喻长安柳氏。这个故事之所美好,不仅仅因为韩翃和柳氏的乱世情缘不离不弃,更有洒脱豪放的李生的成人之美,有急公好义的许俊的拔刀相助,有大将军侯希逸的鼎力相助,有大唐皇帝的明断是非、定分止争。这中间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这一段乱世烽烟乱世情,都不可能有这样圆满的结局。 尤其是柳氏,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被番将沙吒利劫去,蒲柳之质,遭逢大灾,想来早已认命。从她隐居佛寺回复韩翊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柳氏答词自比为“杨柳枝”,嵌一“柳”字,既双关姓氏又与韩词称“章台柳”之暗语相应,灵犀相通。“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山河破碎,乱世辗转,韶华坐逝,姿容憔悴,容颜难复盛年时,早已不是昔日的青青柳色了,纵郎君不弃,欲续前好,也深感自卑自愧,岂堪郎君再来攀折?这首诗写得深沉凝重而又含蓄不尽,字里行间,尽是悲酸难言之隐,自惭形秽之情,将其不幸身世,灵肉创伤,和盘托出。多么悲伤多么凄切,做为女子又是多么的被动。不过,好在柳氏遇到的是韩翃,即使多年不见,韩翃也未曾忘却旧时情。及至两人在长安城的街头,在人潮扰攘中戏剧性重逢,却是一个车里一个车外,两人都认出来,但同行有人,咫尺天涯,难诉衷曲,柳氏只好约韩翃第二天早上到通政里门来,两人再见一面。韩翊如期前往,却没想到柳氏是要跟他诀别的。柳氏赠韩翃玉盒香膏,相约永诀。柳氏为什么要涉险再求一见?多年来情根深种、无法放下,想到沙吒利是有兵有将的军官,而韩翃一介儒生,无法相争只有认命,所以也想抚慰韩翃,但愿韩郎别选高门,再图后事,勿再以她为念。想来柳氏已经放弃了,没有想到,度尽劫波尘缘在,她与韩翃之间竟还能峰回路转,侥幸地,在多方合力之下,成就一段倾城之恋。世界终究成全了这一对恋人。 韩翃与柳氏重会之处,就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从考古实测得知,今天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包括交大一村、附中以及化工学院一带,也包括皇甫庄和南北沙坡村在内)正居唐代常乐、道政二坊之地。道政坊里门应该就在交大东南门进来,交大康桥苑食堂附近。每次在交大校内看到依依垂柳,宛如一位小家碧玉,那垂下的万条绿丝绦,仿佛秀发低垂一般,风过处,柳枝飘摇、柔软细长,袅袅婷婷如女子曼妙起舞,我就会想起韩柳这一段乱世情。 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柳成为见证离别与团聚的象征。当年交大旧址——道政坊里门,曾是韩柳二人的伤心地,他们在此洒泪永决。轻袖摇摇,香车辚辚,情断意迷,去如惊鹿。如今你来到这里,桃红柳绿的校园内,年年春风梳过柳枝,柳色青青如昔,柳枝似手,牵着人衣如挽留。曾有美人此处别,却有传奇到今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