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夕岚之色

 黎荔专辑 2021-12-17
夕岚之色
黎荔


夕岚,是一种中华传统色彩的名称,指的是日暮时分,残阳染得山间雾气都微微泛红的雾霭之色。
 
王维曾在一首诗中写过“夕岚”:“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细雨后的黄昏即将坠落的夕阳斜斜地照耀着,暮霭中飞鸟返回巢穴。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雨滴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也有一篇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提及“夕岚”。“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西湖乃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袁宏道却别具慧眼,情有所钟,他发现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与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林中的雾气。朝烟、夕岚美在何处呢?袁宏道写道:“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好一个“湖光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在“朝日始出”与“夕舂未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浓媚”这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


 
你能从上面的文字描绘中,想象出美妙的夕岚之色吗?
 
——此时,夕阳坠山,山顶衔着半轮残阳,很快只留下一抹余辉,晚霞将金光涂抹在每一片树叶上,闪烁鲜亮,展露着山林中斑斓的艳丽。落日终于被西边的那抹薄云遮挡了去,但透出的那道道光芒却穿过流动缭绕的雾霭绚烂于眼底。从金光到橙黄,从淡粉到紫红,从灰绿到深蓝,逐渐合拢的暮色,幻化出无尽的美妙。夕岚之色,丹中泛紫,缓缓渲染,渐渐洇开,直到天边最后一丝光亮消失落幕。
 
这就是夕岚之色,一个变幻的色彩,从橘黄到玫瑰红,到紫色,到蓝灰,到烟灰......要准确描述夕岚之色,并不容易。岚,山间的雾气,随风缥缈无常,入眼似有若无,亦幻亦真,漂浮不定。夕岚之色,真是色如其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凡变幻不定者皆不可追认,然而,中国文化中却将如此变幻不定之色,纳入传统色谱,反复赏玩品味。其陆离变化,其微妙流动,其参差错综,正是夕岚之色的魅力所在。确定是美丽的,然而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夕岚之色,连间色都不是,而是复色——用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用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复色是最丰富的色彩家族,千变万化,丰富异常。在阳光的作用下,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在阴阳分割之际,在昼夜交替之时,在雾气缭绕之中,夕岚之色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在色彩饱和度上,通常情况下原色最高,间色次之,复色最低。所以,我们通常把复色都称之为“某灰色”。夕岚之色也不例外,因其复杂的间色而呈现出某种烟霭之灰度,既深邃悠远又变幻莫测。
 
夕阳在山,红紫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一点会心的美就够了,那空幻的长空岚色流变,在隐隐约约的雾霭中,飞鸟掠过,啼鸣声荡在山谷之间。转瞬之间,一切都融化在夜色里了,成为了一派混沌。以内陆农耕为主的中国生活模式本是静的,但对动(变化)却有极深刻的领悟,知“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而能“唯变所适”,以觉悟之心投入到天地的无限创化之中。我喜欢这难以言说的夕岚之色,这种自然中的明与暗和迷漫其中的薄雾,反映出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解释:天地大化的神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仿佛就像这层敏感的夕岚薄雾,若明若暗,若即若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