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爱》—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谨慌 2021-12-17
图片

本文字数5884,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感受爱》。

作者珍妮·西格尔博士,心理学家和情绪智力专家,拥有40多年个人和家庭领域的治疗经验,擅长整体健康、依恋、情绪智力、减压和人际关系领域。她的著作被翻译成13种语言出版发行。西格尔博士和她的丈夫罗伯特是非盈利性质的健康网站Helpguide.org的创始人,这个网站专注于如何让个人赋予自己力量,以及做出可以转变生活的社交和情绪改变,每年帮助6500万读者。

西格尔博士在如何维系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领域开辟了新的科学路径。她在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真实故事,并且提供了建议和答案,可以帮助你培养有意义的关系,找到持久的幸福感。

我们都想感受爱,但你可能还不知道,这是我们的生理需求,就像食物和水一样。《感受爱》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如何得到爱、留住爱。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总觉得少点什么,因而变得不开心、有疏离感,这并非你独有的困境。大量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证明,能否感受到爱与人们在压力和创伤中能否焕发活力之间存在关联。感觉被爱并不只是一种你想要获得的感受,它是幸福安康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条件。

01
如何分辨爱和恐惧

作者说,爱和恐惧是对生活最有影响力的两种重要情绪。我们每天的感受、思维和所做的事都会受到二者之一的驱动。那么怎么去分辨爱和恐惧呢?当我们感到害怕的时候,一系列的激素会自动让我们感到愤怒、想要逃跑或者不知所措。而当我们感到被爱的时候,心里暖流开始涌现的时候,分泌的就是催产素。催产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它可以抵消皮质醇。

皮质醇是怎么回事?当我们长期处在压力之下,我们体内的皮质醇不断累积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的疾病等等,都跟我们体内长期的皮质醇过度分泌有关。所以为什么高压之下很多人会得疾病?就是皮质醇在起作用。而且最近的研究发现,如果婴儿感受不到爱的时候也会分泌皮质醇。

比如,妈妈冲着婴儿发脾气,这个时候孩子会分泌皮质醇。皮质醇的大量分泌会抑制孩子大脑的发育,然后孩子可能会变得不爱学习、不爱说话、不爱跟别人交流等等,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当爱出现的时候,你体会到的是快乐、充盈、受保护、接纳、开放、平静、专注、放松。生活中大量的人都渴望爱,但是找不到爱。

找不到爱的原因基本上有三大类。第一类就是不去找,就是他觉得没什么好找的。第二类是无法识别,就是你身边已经有了很多爱的行为,已经有很多人对你表达了关心,你应该能够感知得到,但是感知不到、无法识别。第三类就是让更多变得更少。

什么意思?我们刚开始到大城市去奋斗,会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这时候你怎么才能有安全感?你会觉得我得买个房子,我就有安全感。然后你就拼命地去赚钱还月供,去买一个房子。当你真的买到这个房子以后,你发现你还是没有安全感。我应该是把房贷还完了就有安全感,然后你就拼命地挣钱去还房贷。然后等你过了几年,把这房贷还完了以后,你会发现还是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你追逐的方向错了,你所追逐的东西根本不是给你带来爱的东西。所以你会获得的越多,感受到的越少。那么如何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爱?

作者说:用语言来描述感受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空虚或渴望的感受,但通过回答一些具体问题,也许就可以揭示出我们缺失的是什么。你的配偶或伴侣愿意跟你说话吗?还是说他会翻个身跟你说,睡觉吧?如果你一个人住,是否有人在你心情低落时会到你身边安慰你,在你感到兴奋时和你一起庆祝?是否有人让你感到信任,和他在一起让你觉得安心?你确定那些你所爱的人真的能感受到你的爱吗?他们知道你欣赏他们真实的样子吗?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那么你或者你所关心的人,就可能没有体验到被爱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的早期体验和我们能不能够感受到爱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一个婴儿在出生的时候,他的脑细胞的连接是无序的没有规律。而且人的脑细胞的连接是终身都会改变的,直到你要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你脑细胞的变化还是各不相同的,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人的大脑细胞联系的状态反映着什么?一个婴儿大脑脑细胞联系的方式和状态,反映出和母亲、看护者的关系。这个婴儿被谁看护?更多的是被妈妈看护,也有被别的看护者看护。他和妈妈、和看护者的关系将决定着他大脑细胞连接的丰富程度,以及他哪个区位会更加发达。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催产素?我相信无论男女,都希望自己分泌足够的催产素,让自己感受到爱、感受到幸福。有三个途径。

第一个,催产素的分泌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下,发生在面对面的时刻。你要珍惜更多和他人面对面的机会,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能够真的带来爱的感受。

第二个,你没有爱就很难给别人爱。假如你没有被爱的感觉,你缺乏被爱的感觉,你很少有这种感受,你就很难给到别人。

第三个,想要获得催产素永远都不迟,什么时候都来得及。比如,有一对70岁的老人家相恋。这对70岁的老人家见了面以后,决定要结婚。他们的儿女都反对,说不要结婚。他们说,我们真相爱。两个人非常亲密,就是完全找到初恋那种感觉,每天非常开心地在一起。这就证明,不管多大年龄,你依然可以爱别人,依然可以感受到被爱。

02
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爱

为什么我们会感受不到爱?我们自己应该分清楚情绪和压力的区别,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经常会把情绪和压力混为一谈。比如,一个人在发脾气,这时候我们就会劝他说,控制好你的情绪。当你说控制好你的情绪的时候,这个人会怎么做?好,我压抑我的情绪。或者如果这个人抑郁症很严重,医生就会说你吃点药,控制你的情绪。

但是当我们控制情绪的时候,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就是情绪不可能被单个控制。你控制他一个情绪,他其他的情绪都会变得麻木。一旦你让他的愤怒情绪完全降低,这个人的生活就会变得无趣,他会觉得什么都没意思,这就叫做麻木。所以我们过去对情绪有一个误解,我们总想抑制自己的情绪,就导致我们经常让自己变得喜怒不形于色,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你不断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的过程当中,你对于爱的感受也会不断地减弱。

情绪从来不是单个出现的,情绪是一种混合物。爱当中伴随着担心,伴随着恐惧,伴随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情感。而让我们失控的是压力。愤怒的情绪有它正向的积极意义。每一个情绪都要传递一些信息给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害怕这些情绪,我们就接收不到一些信息。因此你要去分辨,这个信息到底要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东西?所以当愤怒、恐惧、忧郁这样的情绪出现的时候,你应该停下来去分辨,这个情绪要告诉我什么?它希望我做什么?它嘲笑了我,它让我很生气,它希望我能够通过生气来奋进,我有了动力,我努力地去工作。但是当我们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失控。

比如,别人嘲笑你什么都不行,你可能会破罐破摔,拒绝别人的帮助,拒绝合作等等。这并不会让你解决压力,也没有解决嘲笑的问题,这只会让你逃避。而逃避的原因就是你无法承受这些压力。为什么这两者难以区分?是因为压力经常在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出现,就是我们释放压力的机会经常发生在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这两种情绪会同时出现,导致我们分不清压力和情绪的关系,最后就会导致我们对生活缺乏感受。

我们如果想要学会感受爱的能力,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其实是处理好你的压力,就是当你能够处理好你巨大的压力感受的时候,你才能够仔细地分辨情绪的升起和落下,你才能够感受到细枝末节所带来的爱意。

1、抗抑郁药物

在20世纪80年代,制药行业开始主导心理健康领域,抗抑郁药物百忧解上市了。这是第一种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调整5-羟色胺(负责传递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的化合物)缓解抑郁症症状。医药公司声称,它可以快速而永久地缓解抑郁症,比昂贵的长期心理治疗更合算。

比如,作者也曾相信药物可以改变情绪、帮助人们恢复健康。直到1996年,多种抗抑郁药都没能挽回作者的女儿,她的情况持续恶化,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接下来4年里,作者每天都感到悲伤,而使她得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原因是她接纳了这种悲伤,她告诉自己:“如果我的余生都将伴随这种感觉,那么就顺其自然吧。”熬过了这次经历,作者变得更强大而且智慧,她逐渐认识到,尽管家人们都深爱着女儿,但女儿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药物非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会使问题恶化。

情绪是一种混合物,我们抹杀某一种情绪时,就会降低所有情绪的强度,包括那些我们所期望的情绪。同样的道理,抗抑郁药物会减少不好的感受,也会减少好的感觉,包括所有的奖赏通路。这会让某些人的抑郁症状更为恶化。而停止服药可能并不容易,因为戒断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会让人误以为旧病复发。

当然,在特定情形(如急性发病威胁公共安全)下,药物对于保持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以各种方式无限期地服药,在作者看来,不仅没有什么用处,还会限制人的行为。更为平衡的做法:利用服药期间开始改变生活方式,同时尝试加入其他非药物的干预手段,比如运动、冥想、节制饮食、充足睡眠以及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等。

2、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的联结

我们的生活因为技术变得舒适、迷人,与此同时,我们也时常见到面对面坐着的两个人各玩各的手机,相互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也没有好好享受彼此的陪伴。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非言语线索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它们对成年的我们和婴儿时期的我们来说一样重要。而在虚拟对话中,大部分让我们认识和理解彼此的非言语线索都丢失了,即使是视频聊天也不可能产生真实的眼神接触,我们没有机会从一块屏幕中探索到味觉、触觉、嗅觉之类的感官。因此,我们需要偶尔从虚拟场景中抽身出来,关机一段时间。我们可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趣味、兴奋以及教育和社交的机会,也可以在需要专注于让自己感觉被爱时关闭技术设备。

比如,作者在一次散步中,小婴儿把手指放在了老人的鼻子上。老人跟着也把自己的手指放在孩子的鼻子上,孩子报以微笑。接下来,她开始用手指探索他的嘴巴,当老人把自己的一根大手指放在她嘴唇上时,她开心得咯咯直笑。老人做了一个张大嘴的高兴表情,也哈哈哈笑了起来。小婴儿变得更加兴奋,并且开始拍起手来,先是拍自己的手,然后又拍爷爷的脸。

3、思考太多,体会太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日渐忙碌和复杂,我们脑中那些喋喋不休的话语变得越来越大声,这让我们错过了当下,也错过了那些让人由衷感到快乐的体验:我们似乎过度担忧了,一遍又一遍地回顾不好的事,直到自己感到筋疲力尽。然而,担忧只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答案和保护,如果目标是过更好的生活,那么担忧就是一块绊脚石。为了应付工作/生活的压力,我们常常同时处理好几件事。科学家们称,这样做会让人很难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反倒更难集中精神,使压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此外,预先胡思乱想或者对人/事做出预判也是阻碍我们感觉被爱的壁垒。在不考虑情绪情感的情况下,制定计划和战略必然会有疏漏,与其做这种无用功。

03
如何感受到被爱

作者整合多重迷走神经理论、积极心理学、生物神经科学和情绪智力理论,提炼出一套简单易学的“感觉被爱指南”,帮助我们在充满挑战的情境中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感觉被爱指南”,是一个公式,叫作AACCRR。A是评估,两个A,一个是评估自己,一个是评估他人。第二个,CC是沟通和联结,聊天是沟通,面对面是沟通,拥抱、亲吻、牵手、都是联结。第三个,RR就是重塑和反应。重塑就是你换了一套神经的系统,你现在发现你变得更加有感觉了,你变得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你也能够给别人关爱了。然后对别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去体会美好。这就是AACCRR。

1、AA:评估自己和他人

提醒你首先评估(assess)你自己,然后评估(assess)他人。评估你的压力、情绪意识和环境。评估其他人在当前环境中的压力水平和舒适程度。AA评估可以有效避免你在面临压力时所做出的本能反应,阻止事态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2、CC:沟通和联结

即沟通(communicate)和联结(connect)。通过倾听情绪、情感,带着问题沟通;在不脱离他人感受的情况下,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来建立联结。清楚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之后,你才能在阐述观点时不脱离对方或者你的问题。而建立安全的交流环境则可以激活社会参与,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

3、RR:重塑和反应

RR,重塑(reframe)和反应(respond)。这个时候你需要重塑你对情境的认知;根据调整过的认知,以行动做出反应。大部分解决方案都需要经过调整才能恰好正确,有些则需要不断调整才能持续发挥作用。不过,也不用灰心,努力并不会付诸东流,你将以更明智、更富创造力以及更灵活的方式来反应,最终你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将因此得到增进。

比如,自从有了孩子后,喜欢独处的帕蒂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丈夫卡尔依旧像往常一样“黏人”,这使得妻子觉得很挫败。而当她意识到丈夫因为自己感到失望和受伤时,她又会觉得非常愧疚。不同的需求给两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某一天,妻子安排了放松愉快的氛围,下定决心和丈夫谈一谈:经过一段充满爱意的暖场之后,妻子开始解释道:“有时我只是需要自己待着。如果没有独处的时间,我会觉得压力很大。但这件事让我很纠结,因为让你失望会让我觉得很难过。”妻子观察到,这段充满关怀的陈述让丈夫感觉不错,他的脸放松了下来。妻子继续说道:“我想更多地了解你的感受。你能告诉我,当我没有停下手头的事去和你聊天的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吗?”

丈夫略带犹豫地慢慢回答道:“我希望你在看到我的时候能变得很高兴,如果没有这样,我可能就会觉得失望。我对你非常依赖,这让我很不好意思。我不希望自己很黏人,也不想你这样看我。”妻子拉起了丈夫的手说:“我并不会瞧不起人的脆弱。事实上,这对我很有吸引力。并不是说你没有我正在做的事重要,但是为了能让我感觉到被爱,我需要你理解,我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我需要你尊重我的这一部分。”

卡尔仔细听着,然后说:“我想我直到现在才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我想要感觉到被爱,也希望你感觉到被爱。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两个人都满足各自的需求呢?”

要想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适应两人的需求,需要花一些心思,做一些试验。他们采用了早睡早起的办法,在孩子们醒来前就面对面坐着,谈论一些对彼此来说都很重要的事。妻子继续在晚餐前独处,丈夫回家后陪孩子们玩到吃晚饭的时间。这些安排让晚餐成了巩固全家情感关系的好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