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有个居委会,干部大多是80、90后,看人家怎么hold住?

 华东局 2021-12-17

华东局原创稿件,本文刊于8月24日《解放日报》。最适合收藏后细读的长文和长三角故事,尽在华东局!(“尽在华东局”可脑补唱出)


正是炎夏。工作间隙,荣华居民区80后党总支书记盛弘忙着跟小伙伴们一起搬家。他们要腾出古北市民中心一楼那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供居民们用作学习琴棋书画的国学教室。为此,盛弘和5位同事从原本集中办公区,分拆到隔壁两间更逼仄的类似储藏室的房间,加起来面积不足原先的70%。

  

但盛弘更在意另一组数字。古北市民中心原3楼古筝教室的面积太小了,4、5名居民学员来上课,便挤得满满当当。但如果搬到1楼盛弘他们的办公室,就至少能放下10台古筝,还能开展茶道课程。对盛弘们而言,居民愿意走出“四重门”(住家门、电梯门、楼栋门、小区门),热衷参加社区各类活动,这远比办公室大小来得重要。

  

种瓜得瓜,时隔一年,盛弘们显然有了最期待的来自百姓的“回报”。

  

去年5月29日,本报特稿《居委会来了年轻人》,聚焦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当时,正值2014市委“一号课题”的“1+6文件”(《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酝酿出台前夕,荣华居民区摆脱“能人依赖症”,依靠制度设计实现“自运转”,且以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58%的居民区干部构成来确保后继有人和创新活力,这一“荣华现象”一经报道,引发各界关注与调研。而本报之所以撷取荣华,不仅仅在于它是上海最早的国际社区,更在于荣华居委会所辖面积系沪上最大——2.02平方公里,43个自然小区,近1.2万户人家、3.3万实有人口。

  

而今,“1+6文件”出台已半年,记者再赴荣华调查,是想看看,穿上“新鞋”的最基层,有没有走出新路?“1+6”是否让居民区干部更心无旁骛地服务基层?当那股新鲜劲褪去,当情怀直面现实,年轻的居民区干部们,是否仍安心捡拾那“一地鸡毛”?

  【“楼楼互动”,白领白发彼此服务】

  

盛弘5年前在外企时没想明白的事,倒在居民区里开了窍。

  

虹桥街道多商务楼宇,光产值“亿元楼”就有6幢。而其中翘楚东银中心和古北财富中心,都在荣华居民区辖区内。巧的是,盛弘30岁时就是从东银中心走出,变身“小巷总理”。想当年仍在东银时,她透过办公室落地窗一览周边居民楼,却心中疑惑——楼宇与居民区除了比邻而建外,两者间还能有何关联?每每,她上班下班与居民楼擦肩,只知居民楼中“白发”多;而居民经过东银时,也只晓得这高大上的楼内“白领”多。仅此而已。

  

然而不久前,长宁区虹桥街道在荣华等居民区进行的一场大胆试验,却让淡漠多年的居民楼和楼宇间“楼楼互动”起来。

  

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严永强介绍,“1+6”,核心一条是党建引领,这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必须贯穿的“红线”。在探索区域化党建向基层延伸的长宁区,2个月前决定率先在虹桥和天山街道探索试点居民区干部、楼宇专职党群工作者“交叉任职”机制。

  

于是,2位90后闪亮登场——荣华居民区伊犁南路党支部委员邵启颖,兼任东银中心楼宇党支部副书记;社区党委党建15网格专职党群工作者左雪君,兼任荣华居民区党总支委员。

  

但起先,包括这两位90后在内的许多人都忐忑:这“交叉任职”,会否此消彼长,“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会不会忙没帮上反添乱?企业党组织和物业不认可、不配合、不起劲怎么办?

  

结果却出人意料。

  

邵启颖、左雪君犹记2个月前在东银中心30楼会议室由虹桥街道社区党委副书记范吉勤宣布任命时的情形。因参会名额有限,东银楼宇中那些没能与会的党员们,不断给会议主持者发微信:“你们聊些啥?务必微信直播下。”

  

那天,为示诚意,邵启颖特地带来一大叠当月古北市民中心的活动宣传折页。古北市民中心有各种朗读会、健康讲座、话剧、脱口秀、电影专场、农夫集市、跳蚤市场和瑜伽、国学课程等,“其实有些课程专为楼宇白领设置,时间特地安排在下班后,譬如瑜伽课等。”邵启颖说。

  

闻此,东银中心楼宇党支部的白领们睁大了眼睛:“荣华房价太贵,我们买不起,也从没想过沾光。你确定,我们真能来蹭课?”

  

邵启颖使劲点头:“你们这么 '高颜值’的白领来捧场古北市民中心,咱们求之不得呢!”

  

“我们新上海人,上海话讲得'夹生’,你们古北市民中心有没有沪语班?”白领党员们边忙不迭地扫一扫折页上的二维码,边弱弱问。

  

“没问题,荣华居民区有位舞蹈队骨干,老党员,滴滴呱呱上海人,她一定肯教!”

  

眼见荣华居民区如此热情,倒让来自世界500强的东银党员们不好意思了,于是迫不及待想回馈。彼此一交流,好点子接连蹦出——东银楼宇里的空调公司,可就近为社区内空巢老人免费清洗空调;荣华居民区不少白发族爱赶时髦玩微信,却三天两头出状况,针对这一共性问题,东银中心联合党支部打算近期在居民区3个工作站各办一场讲座,请楼宇里的互联网高手给老年居民授课;荣华居民区有个远近闻名的“爱心奶奶”团队,在地铁10号线水城南路站为盲童学校的孩子引路,还不时捐款。东银中心的企业自告奋勇,“不如让我们来跟奶奶们结对,今后奶奶们资助盲童就不用再自掏腰包了……”

  

如此热络对接,按照东银中心楼宇党支部的说法,是“盼望已久”,是“久旱逢甘露”。对此,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委书记游雁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街道内许多企业的“一把手”本身就是党员,很有服务和公益意识,但苦于没有途径,不知跟谁对接,过去只能凭自己关系找公益项目,往往舍近求远,到外区去认领。而今,居民区与东银中心一拍即合,立马建立“荣华东银大联合”微信群,群里好不热闹!大伙晒出各自资源,很容易便找到居民所需、企业所能,一份“交叉任职服务清单”迅速出炉。企业还争相认领“暖情项目”,包括古北集团让社区内阿兹海默症老人和自闭症儿童带上一个表明身份和联系方式的手环;爱尔眼科为社区小学免费提供眼病筛查服务;还有体检、修车、妇科病筛查等项目。

  

变化也出现在东银中心的电子屏和大厅的电视里,滚动播放的是古北市民中心的各项活动预告和居民区志愿者项目等;而荣华居民区的老阿姨再经过东银时,禁不住会跟同伴得瑟:“我正在教里面的小白领学说上海话呢……当然,小白领也教我玩微信。”

  

彼此互动的,其实不止办公楼与居民楼。在荣华,“兼职”已成热词,社区党员民警、物业公司党员经理、业委会主任、社区单位党支部副书记,现在都兼任荣华居民区党总支委员,真正是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正如盛弘所言:“通过岗位交叉,资源交融,实现的是服务交互。经脉一层层打通,基层建设的功夫才能一级级练上去。”

  【“1+6”之后,更能沉下心服务百姓】

  

“'1+6’之后,走访居民的数据每周上报,年终述职时请居民打分评判,一根指挥棒,围着居民转。尽管很忙,但充实且踏实。”荣华居民区多位干部都向记者反映了同样的感受。

  

不仅如此,过去就居民区干部们而言,是上头“千根线”,底下“一根针”。如今,上头的各条线部门、机制体制,都在顺从和适应下面这根“针”,真正成为“小巷总理”们的“靠山”。

  

而此前,居民区干部们多多少少会有“权力芝麻小、责任无限大”的尴尬。就连十八大代表、凉城街道秀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如明也有“搞不定”的时候。记者2年前采访杨如明时,她正为广灵四路上无证餐饮的油烟侵犯居民家而犯愁。杨如明找工商,对方称“只管有证餐饮”;她找食监,对方说“只能罚款”,罚款后照样经营。杨如明没辙了,居民们却不理解,“你不是十八大代表吗?这点事也解决不了?”

  

盛弘们则赶上了好时候。她告诉记者,“1+6”之后,虹桥街道已建立网格化管理中心,而且率先推出更为便利的微信群。在这个“闹猛”的群里,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街道16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和干事长,还有居民区的信息员,洋洋洒洒几十号人,感受着一口派单、再无推诿之便利。

  

盛弘自己就试验过多次。那天走在路上,但见公共区域有建筑垃圾堆放,随即手机拍照,上传至微信群。网格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群里第一时间回应,跟盛弘确认地点后,告知“已收到并派单,请留意进展”。1小时后,居民区块长给盛弘发来微信和照片,显示现场垃圾已清除。问题解决得如此神速,这让盛弘更来劲了,她自己又拉了个群,将辖区人大代表等热心人都拉进来,欢迎他们见到问题即随手拍,参与监督,而盛弘则只要负责转发就行。

  

这下,“小巷总理”大松口气,“过去是压力山大,居民区出了问题却不知该往哪里反映,无头苍蝇般。现在干脆,只要找一头就行,网格化管理中心一口派单后,敦促各责任部门落实解决,解决速度事关责任部门年度考核,且进度在众目睽睽之下,谁还好意思不迅速处理?”

  

一大块心事落地后,居民区干部们腾出更多精力为民服务。对28岁的综合干事马琪瑶而言,一件“很刺激”的浩大工程,便是每年6月和12月,给近1.2万户居民派发古北市民中心的活动折页,“9个居民区干部,每3人一组,发上整整一天”。另外还有每月1000份折页,轮流在居民区各小区发放。平常日子里,居民区干部们则不断电话和路上游说,加强推销攻势,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

  

收获的是古北市民中心每天咨询与报名电话不断,尤其插画、书法、古筝等热门课程,今天刚开始报名,第二天就名额全满。“阿拉古北活动多”,走在社区,许多居民都为自己身为古北人感到荣耀。因名声在外,古北市民中心不仅辐射了整个长宁,连一条古羊路之隔的闵行区,也常有居民前来光顾。

  

而最花精力、最有乐趣、也最见成效的,是与居民的沟通。荣华居民区倡导搭建的中外居民协商议事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去年有一场头脑风暴。荷兰居民珍妮弗提议,不妨开设居民私藏展并带头进行了首场展出。西班牙籍议事员瑞卡多也毛遂自荐,想开亚洲地图展。想当年,这位老外就是“任性”,无意中翻到了中国地图,于是说走就走,居然就在中国上海扎了根。这十几年来,他搜集了不少古老的亚洲地图,希望能为西方人看亚洲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居民有需求,怎能不重视?马琪瑶和小伙伴们便开始为瑞卡多圆梦,提供场地、帮忙裱框,为展览做双语翻译,资料不全还一同搜集……个人展开幕式上,盛弘送来了鲜花水果咖啡,西班牙驻沪领事和中外朋友们到场助阵,让瑞卡多倍有面子,关键是这天还恰好是他与太太35周年结婚纪念。

  

这个令人难忘的个人展,激发起更多居民的表现欲,特别是中国居民不甘示弱,争相秀书法、编织、手工艺。如今,古北居民的个人展,都得提前报名,年初就开始排定,直排到年尾。

  

新压力也随之而来。居民需求多元、眼界也颇高,这逼着居民区干部们好上再好。最近,就有居民亚当跟盛弘反映:“有没有觉得,古北市民中心涉及女性和孩子的活动多,成年男性却很少走进来?”居民的话,盛弘句句听进去,最近又积极发掘对接居民区中的能人、原申花队球员、现竞达体育俱乐部刘军,并联合社区单位建青实验学校,组织“快乐足球”夏令营,吸引男粉丝报名。

  【我已不是最年轻的80后书记了】

  

盛弘在虹桥街道乃至长宁区,曾是“现象级”的人物。2010世博年,她从外企总裁助理来到虹桥街道宣统科做统战社工,高跟鞋换成平底鞋,收入从五位数滑向四位数,次年再转去传统居民区任党总支书记,2年前落脚荣华国际社区。作为1980年生人,她一度是虹桥街道16个居民区中最年轻的“小巷总理”,但这一年来,该纪录已被刷新。

  

“虹桥街道目前最年轻的居民区书记1983年生,居民区干事长中还有1987年生的呢!支部委员更年轻,像邵启颖,1991年生,还分管党务和计划生育。”盛弘说。

  

然而“盛弘效应”仍在。她之于年轻同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她的年龄,还在于她的发展轨迹给后继者带来盼头——2011年,她已经考入事业编制;去年底,她作为本市6个居村书记之一参加由市委书记韩正主持的“一号课题”座谈会;今年,她获评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不久前,她又刚刚评上了事业编制副科级。

  

这位优秀前辈的示范作用,已产生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今年4月和7月,荣华居民区3个工作站的干事长中有2位到龄退休,但过渡非常平稳,2位年轻干事长无缝顶上,再不会发生后继乏人或“小巷总理不能退休”之尴尬。

  

而且荣华的年轻干事们有着亮瞎眼的来头--马琪瑶,28岁,高级口译人才,曾赴美国迪士尼实习,口译熟练工;26岁的帅小伙杨涛,同济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放弃了中国电信的“铁饭碗”,扎根居民区。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优秀青年有着一颗淡然之心。马琪瑶最早是聘用干部,经过在干事站和古北市民中心的锻炼,去年考入了事业编制。虽不比全职翻译的收入,但她坦言“很满足”;杨涛起初因为家庭原因辞去国企工作,在家附近就近上班。但他很快从无奈走向热爱,与居民们打成一片,以至于他从荣华一期干事站被调往古北市民中心服务更多居民时,小区里的热心阿姨还“投诉”到街道:“这么好的小伙,怎么能调走?”

  

这些小年轻之所以能安于这份不算丰厚的收入却依然保持达观之心,在于已有种种迹象表明,居民区年轻干部头顶上的“天花板”正在打开。虹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游雁告诉记者,长宁区有着各种政策利好和激励,譬如,聘用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做满2届,考核为优秀,在就业年龄段,可享受事业编制待遇; 优秀的事业编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40周岁以下,有机会直接升为公务员;将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纳入区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评选行列;区里坚持多年推出居民区“金银奖”评选,区委书记还会在每年春节同“金银奖”获奖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召开座谈会,提升“小巷总理”的含金量;区内各部委要推行新的政策,首先要听取优秀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意见……

  

且看眼下各路“小巷总理”,真心是百花齐放。有“下沉”的,如街道党建服务中心主任到居民区做党总支书记的; 有跨部门选拔而来的,如来自长宁区残联等部门的公务员任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还有从街道内“两新组织”白领中挖掘出的“红领”,如盛弘。据透露,眼下正逢“小巷总理”换届,长宁区提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队伍要达到“5070”目标,即事业编制书记比例不低于50%,就业年龄段书记比例达到70%。

  

一年来,盛弘压力不小,“领导要求我,既要带好队伍,还要批量复制、适时输出。其实,荣华居民区的干部们人人有股劲,目标就是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明年,虹桥街道16个居民区有3位党总支书记面临退休。青黄不接的问题,估计是不用犯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