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都市圈“抱团”,“小都市圈”会分割长三角“大圈”吗?

 华东局 2021-12-17

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本文首发于上海观察app华东局栏目。华东局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G20将至,杭州为世界瞩目。据杭州统计局消息,上半年杭州GDP同比增长10.8%,增速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其他发展指标也不错。杭州的快速发展,部分受益于对周边城市的虹吸、集聚和协同效应。最明显的可供观察的案例,是已经打造了8年的杭州都市圈。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杭州都市圈正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杭州都市圈确实越来越有“腔调”了,前不久杭州都市圈第八次市长联席会议在绍兴市柯桥区召开,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地市长出席,在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园区资源共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交通融合、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杭州强,杭州都市圈合力,对整个长三角都是好事。比如,杭嘉湖绍目前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已很大程度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壁垒,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这对南京、合肥、苏锡常等其他“小圈”乃至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大圈”,都有借鉴意义。

回想2000年前后,杭州“退二进三”之际,一些杭州制造业企业想外迁,嘉兴的桐乡、海宁,湖州的安吉、德清,还有绍兴的诸暨、柯桥等地,都想去“隔壁”杭州“挖墙脚”,但都有顾虑。一位德清县发改委的“老法师”记得,某次德清去杭州开招商推介会,一位杭州籍官员“突然”出场,会场里的杭州企业家们立即“自觉回避”。在当年,区域融合是否会影响地方利益?企业外迁,经济总量怎么办?都是让地方政府吃不准的问题。

如今,区域融合早已不是问题。举杭州都市圈为例,仅嘉兴海宁一地,截至2014年,已有400多家“杭资”企业投资了700多亿元;反过来,湖州长兴给企业发放鼓励形式的“创新券”,要去科研机构购买科技服务,一般都得去杭州。另外,城际铁路、游客集散中心、大学的分校区都跨区域发展了。

放眼全国,各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愈发显现,围绕中心城市抱团形成都市圈,实现跨区域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依旧还有另一种“小家子气”的看法,认为杭嘉湖绍毕竟都是浙江省的,自然容易统筹,可“小圈”抱团了,整个长三角的“大圈”岂不是被分割了?

实际上,以都市圈抱团的形式融入大区域,比单个城市单打独斗更有效。记者曾问过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小圈”融入“大圈”的问题,吴存荣告诉记者,可以把合肥都市圈视作一种“小圈”的先行先试,合肥和周围兄弟城市破除行政区域藩篱抱团融合,再以“小圈”融入“大圈”,不仅更容易,也更有示范性。从这个角度看,同在一个省内“毗邻好协调”的杭州都市圈,还有跨了江苏安徽两省的南京都市圈,以及带动江浙诸多周边城市同城化的“大上海都市圈”,都有各自不同的探索意义,但共同的目标,都是“以小融大”,让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一体化发展,率先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圈。

回头再看杭州都市圈,它的发展早已跳出了“小圈抱团”。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当年浙江省提出“八八战略”,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接轨上海”。时间过去13年,长三角各都市圈接轨上海,已是一种自觉行为。在前不久的杭州都市圈联席会议上,嘉兴市市长胡海峰专门阐述了嘉兴如何在推动区域接轨上海发挥更大作用——毕竟,嘉兴既是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和“桥头堡”,又是杭州都市圈接轨上海的联接带,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来谋划。

胡海峰表示,接轨上海不仅仅是嘉兴发展的机遇,也将为杭州都市圈发展带来更大机遇。当前,如何实现杭州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两大都市圈的互动发展、聚合发展,是嘉兴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嘉兴正以打造浙江省接轨上海示范区为目标,组织实施规划政策、基础设施、人才科技、产业合作、开放平台、公共服务、合作交流等七大对接行动,努力争取在政策体系、制度规范、体制机制接轨上海上取得新的突破。他还表示,嘉兴愿意与兄弟城市兄弟城市分享接轨上海的经验和做法,发挥接轨上海“店小二”作用。

说到底,据记者观察,长三角的“大圈”不会因“小圈抱团”而被分割。毕竟,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是公认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向心力是有的。此外,十多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的主体一直是市场和企业,长三角的各经济要素在区域进一步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正趋于更活跃、更自由地流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