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现场 | 温州塌楼独家:街道负责人坦言 城市伤疤何其痛

 华东局 2021-12-17

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本文首发于上海观察app原点栏目。原点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昨天下午14时30分,温州的天空又开始下雨。

10日凌晨3时25分,4处多层农房在人们酣睡中轰然坍塌。

这两日,温州的雨一直时大时小、时断时续。

事发地——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地处温州城西大门。去问当地人,他们纷纷说,从温州永嘉的瓯北到温州鹿城区,要跨过瓯江,车子行驶在东瓯大桥上,视线右前侧便可望见沿江绿化带,以及鞋都大道旁的“一大片狼藉”——那便是中央涂村,犹如城市的一块伤疤。

根据昨天上午温州市和鹿城区所召开的农房倒塌事故新闻发布会上所透露的消息,现场搜救已基本结束,现场共搜救出28人,其中22人不幸遇难。

但结束的只是搜救,“伤疤”之痛远未平定。于数百户居民而言,动拆迁,这场有关利多利少的人生大事,仍需拉锯;于鹿城区双屿街道而言,则陷入更深一层的纠结,这场事关产业转型和地区发展的城中村改造,既硬不得也软不得,既快不得也慢不得。不独温州,这是全国太多城市的共同之惑。

买不了的“面子”   

鞋都大道102号,中央涂地块房屋征收现场办公室。

65岁的老陈(化名)是办公室的“新人”。20多天前,他被派来此地“委以重任”,其核心首要任务,是要做通20多户老乡“钉子户”的思想工作。

在记者多次软磨硬泡下,渐渐放下防备的老陈自述,他原是瓯海区某乡镇领导,也曾在温州市劳动局、龙湾区劳动局工作过,退休后一直赋闲,没想到近日“重新出山”。

中央涂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上世纪80年代左右,他们从温州的永嘉、瓯海、文成、泰顺等地,来到温州市区打零工,渐渐集聚在中央涂地块,陆续从当地人处购买农房或自己建房,由此定居。2013年,因旧城改造,中央涂地块启动征收,但进程缓慢,征收协议签约率至今艰难推进到70%,而“钉子户”中有20余户来自瓯海。于是,在几乎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征收现场办公室专门请来了曾在瓯海某乡镇德高望重的老陈出马劝说,寄希望于“钉子户”们能买一买老乡的面子。

然而最近20多天里,老陈把这20多户老乡全部走遍,而且每户都走了不下三四次。但是磨破嘴皮,收效甚微,老陈很受挫。

他告诉记者:“实事求是讲,中央涂这些农民自建房,真不值钱。中央涂原本就是瓯江的滩涂,在瓯江大堤造起来之前,中央涂年年是温州抗击台风最危险的灾情点之一,台风一来,瓯江水便漫进来,农民房的一楼压根就没法住人。大堤造好了,这里的房子才稍微涨了点身价。”

老陈透露,中央涂动拆迁安置目前是货币安置和以旧房换新房2种方案。如果按照货币安置方案,算上各种奖励、补贴,及时签约的住户每平方米合法面积所获得的补偿在14000元左右,而周边目前新房价格在每平方米19000元左右。

老陈就是拿着这些政策跟老乡们苦口婆心的。他们的长辈与老陈多数自小熟识,老陈甚至还找到了高中同学,就因为高中同学是其中几位“钉子户”的亲戚。各种能劝的都劝了,他对乡亲们说:“这个价格已经够高了,你们要知足……”

然而,乡亲们纷纷开出更高价。

老陈摇头:“这可不行,如果我给你们的价格高了,先签约的那70%的住户还不跳起来?”

老乡也摇头:“关于钞票,多一点是一点,关于你的面子,对不起我们买不了。”

签与不签

利益面前,中央涂的居民们奋力一争,各种对抗,“不走”便是筹码。遍地残垣断壁的脏乱差现场,墙壁上写着大大的“拆”字,居民们在大字前添上“不”字或“永远不”。

中央涂村中央街145号唐阿姨一家人的屋子,离倒塌农房很近,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然而唐阿姨一家明确向记者表示“不签”。

他们说,因为他们的屋子,总共6层,产权证上写着475平方米,但实际加上违章加盖的面积,总共有1020平方米。

唐阿姨的儿子说:“也不是故意要违章,我爸是拉板车出来的,有一点钱就盖一层房,这样一点点辛苦攒上去的。”他们迟迟不签字的原因在于拆迁补偿政策的变化,“2012年时,说是1998年前建的违章面积照算,可是2013年政策又变,说是要严格到1994年前建的违章面积才算”。这个“年代之争”,涉及他们的核心利益。

中央涂村永兴巷30号,66岁的徐生弟搬来23年,还没签约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家房子原本明明是拿着集体土地使用证和集体的房屋所有权证,但2013年启动拆迁时却听说“集体”变“国有”。没闹明白之前,他不会签。

徐生弟的房子4层楼、150平方米,家中11个人。人丁兴旺,于是1995年又加盖了1层半。此后,温州鞋城渐渐崛起,产业集聚,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老徐家兴致勃勃,在确保长辈、子女居住的条件下,辟出2个房间供出租,月租金两三百元。他说:“我年纪大了,打工也没人要了,靠这些租金,至少可以赚点买菜的钱。”

但自从几年前,后面的高楼安置房开始打桩,他觉得,自家的老房子质量堪忧,“打桩时,就觉得房子在震动,后来桩子打完了,但只要周围有大货车经过,5层楼上就能感觉房子抖动,跟前的立式风扇也会摇晃”。

然而,出租利益似乎让人浑忘安全。在中央涂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房出租,有房东甚至在一栋楼内辟出大大小小几十间屋子租给外来务工者。

记者特地找了多户已经签约的住户,但他们多表示,“签得很勉强”。中央街74号的老胡3个月前签了,他170平方米的屋子,每平方米将获得14600元的补偿。但他说,之所以签约,是因为拆迁队把他周围几家已签约邻居的屋子的门窗、楼梯都砸了,他觉得被大动干戈的房子实在不安全,只能签了。他身旁的老蔡补充一句,“这房子就如同人没了骨头,怎能撑得起来?”

不愿透露门牌号的苏小秋家前年3月签约,她说没办法,“拆迁办的人把我95岁的奶奶从2楼抬下来,让我们去签字,老妈为这事还要吵架,最后……只能签了”。

纷争终要归于平静。在对抗之后,苏小秋72岁的老母亲已经选择离开。老人在前年签约之后,就住到了70公里以外的鹿城区双潮乡黄茅坪村高山上,那是她出生的地方。而农房倒塌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老人下了山,叫子女开了1个半小时的车,回到中央涂村的旧宅,卖了家中残存的所有废铜烂铁。其中一扇40公斤的铁门,每公斤0.6元,收了24元。仿佛,要与中央涂村做最后的了断。


悲剧之后

中央涂地块房屋征收现场办公室负责人潘安静回答了记者诸多疑问,包括违章搭建算不算面积。他告诉记者,1994年前建的违章建筑面积照算,这在温州市政府是有政策可依的。对于1994年之后所搭建的违章建筑,拆迁办在专报区政府同意后,设计了居民在规定时间内签约可享受违章建筑每平方米300元的补助政策。“这是临时要求新增的友情补贴,是为照顾百姓情绪。”

鹿城区双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龙目前重点分管城建,压力巨大。他向记者强调“依法征收”。2013年鹿城区出台关于中央涂A-1地块征收补偿公告,2015年12月出台中央涂瓯南路与昆仑路地块征收补偿公告,坍塌的房属于昆仑路地块。关于百姓间流传的质疑“评估价政府说多少就是多少”,陈龙的解释是,中央涂A-1地块房屋评估价为每平方米14000元,而2015年温州房价下跌,因此昆仑路地块的评估价较中央涂A-1地块减少了2000元左右。

这是货币安置第一套方案。如按照第二套方案,即旧房换新房的方案,居民原地回迁时的新房价格是锁定的,按照居民房的合法面积,每拆掉一个平方米,其回购价格在3800元—4000元左右,但算上旧房折旧款、腾空奖励等补贴之后,居民实际自己掏钱每平方米价格在1600元—1800元左右。“无论房价涨跌,都是以这个价格买回。”

陈龙非常痛心。他说,在法律和政策范围之内,政府用尽了浑身解数,但“钉子户”依然顽固,最后代价巨大。

他甚至后悔自己“心太软”,坍塌的4处房中有3处住户均已签约,就剩下155号这家。

他透露,事发之前,拆迁队已将155号两旁的3处已签约户的门窗拆了,“就是为了不让住人,在一般人看来,门和窗都拆了,就已经丧失居住功能”。然而偏有人不死心,原来的住户将门板捡起来,简易拾掇和遮挡一番,即又对外出租。管理巡查队多次驱赶无果。“这样的多次反复,对我们而言其实行政管理压力非常大。”而这根始终吊着的弦,终于在10日凌晨断了。

中央涂村周边,制鞋厂和经营户林立。鞋都大道,是皮鞋产业曾经辉煌的印记。当地人回忆,皮鞋产业发达时简直人山人海,原材料、胶水、皮革等配套产业,均围着“皮鞋”两字转。平阳、泰顺、文成等郊县人都愿意到双屿打工、淘金。

近年来,浙江省“五水共治”,志在产业转型,不少大鞋企转战金融、地产等,也有些鞋企产业梯度转移至苏北、江西等地。然而遗留下来的作坊、加工厂以及它们“养育”的庞大人群依然顽固存在。陈龙说,鹿城区早有雄心“退二进三”,淘汰低小散企业,引入更有实力的企业。然而,地区产业从发展到没落再到新产业崛起,是一场硬仗。

效率、公平,似乎难以兼顾。为效率而失去公平,考虑公平而牺牲效率,这样的选择,极度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悲剧之后,居民和政府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陈龙感慨:“事故发生后,政府对于中央涂村地块拆迁改造的决心更大了,必定会从行政手段、人力物力财力倾斜度上全力促进城中村改造完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