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考建北站之真相

 三自之我 2021-12-17
紫鉴庄

  论起天津当年,在已有老龙头火车站(东站)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再建一座北站,其之史话在天津史学界始终存在两种声音:一说是为了发展“中国地”的经济建设而修建;另一说法则是为了维护袁世凯一品大员的尊严,满足其虚荣心而另辟的新站。笔者几经推理研考及史料分析,认为前者之论于情于理更为可信,而后者或是对历史人物带有某种偏见之言。

  光绪二十九年 (1903),袁世凯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于津开发建设“中国地”,发展本国的工、商、农、教。由于九国租界占据了海河两岸的黄金地段,所以最后确址在“白金北岸”。

  白金北岸,即白河(后称北运河)与金钟河的北岸,当时起名为“河北新区”。一座新城的发展建设,自然少不了海量的外埠物资,为了便于南北货物可以直达新区,并且可免去在“老龙头”卸货后的舟车之劳。当时,在袁世凯主政之下,积于高效、便捷之考虑,便在新区迤东的京奉铁路上截点建站,始称“新开河火车站”。建站后不仅省去了市内的短途运输的倒货之劳,而且极大地方便了新区市民。不能不说,当时另辟新站乃是督府的鸿猷良策之举。

  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关设立北站之因由的文章,大多是对袁世凯其人其事的负面论述,如:“……袁每逢朔望之日要从保定回津,每次回津都要有仪仗迎接,并且要鸣放礼炮以示官威。由于'老龙头’居于俄租界内,仪仗队伍受到俄人限制,不仅要接受盘查而且不准鸣放礼炮。袁世凯觉得很丢面子,便愤然饬令天津道另建新站。”我们姑且不论如此之说是否属实,仅从逻辑而言,即令人生疑。

  其一:袁世凯每逢朔望往返“保津”,实属公务之需,倒也无可非议,但每半个月即要有仪仗马队热烈迎接,而且次次都要鸣放礼炮,如此频繁之举,虽说仪节不违清制,但袁施政尽心务实也属实情,且有史可查。如果仅说袁走马上任或是偶尔来津,出行仪仗、鸣放礼炮,尚为可信,但每逢朔望,月月举行如此隆重之仪,便有虚言之嫌了。

  其二:言之袁某为避租界之途而建新站之说,确不可信。既然袁某仅为避开俄人的无礼盘查,何不从老龙头车站北侧另开站口?从北侧出站,走郭庄子、沈庄子、十字街、过金钟河即可进入河北新区。而且,若走租界路线,反而舍近求远,更不便捷,因为南侧出站首先要经过俄租界、意租界、奥租界,然后过金钟河的南湾渡口,穿过金家窑地区,再过北湾渡口才能到达河北新区。所以说,袁世凯开辟新站,并非是为了个人之便和所谓的尊严排场,而是基于发展“中国地”的长远考虑,使得客货两运更加便捷,才在“新区”内修建了天津北站。

  袁世凯在历史上是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有褒有贬,各述不一。曾经有句耐人寻味的话,说是人行好事一生,却在最后萌生错念,即被万夫所指“原形毕露”;而毕生邪恶之徒,最后做下一件好事,即被称颂“浪子回头”。用“原形毕露”形容袁世凯,其因与他临终前的“称帝”不无关系,所以袁的复辟之举使其人设崩塌,以至将其功绩、能力全部清零。但历史就是历史,“戏说”的历史往往混淆了真实与演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