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绍毅 【摘要】北宋理学主要讨论:理气、心性、格物、致知、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在绘画技巧上,北宋的山水画也必然受到理学的熏陶,延续着“理”的外延和内涵。理学大家们对“格物致知”、“观物察己”和“穷理尽性”十分重视,提倡对自然山水细致入微地的探究,从而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为山水画家提供了新的技法和途径。北宋山水画精神理念的可贵之处,那就是处处以物度理,以理度性,以景度情。本文试从理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出发,浅析其理学思想对北宋山水绘画的构图、取材和立意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对当代山水绘画的研究和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理学思想;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山水画; 一、理学思想的核心范畴。理学也可以称之为道学,甚至是义理之学,在宋元明三代统称儒家学说。北宋的儒家学说主要追求天地万物共存的道理,因此而得名。理学分两大流派:一是程朱理学,以“二程”、朱熹为代表,即“理本论”,“理”高于一切;二是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即“心本论”,心外无物;三是“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学的各个学派所信仰和追求的方向不同,在“自然哲学”、“政教方案”、“心性伦理”和“本体论”等内容上观点各异。但理学的核心范畴,如“理”、“气”及功夫形成的“涵养”却是一致的,应该说理学涵盖了宋元明时期儒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范宽《溪山行旅图》 二、理学思想对北宋绘画的构图、取材和立意的影响。理学的本源概念深刻改变了绘画理论的内涵,使得绘画中的“画理”和“气韵”及画家在人格修养上都有了新的变化。绘画是在静态的环境中进行取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其思想境界和表达方法都讲究天人合一,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其绘画构图为全景式,所表现的是大山大水,意向沉雄,给观者强烈的心灵震撼,这样形成了北宋绘画的总体特征。这些特征也是外化的理学思想表现,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反映,追求的是平淡生活,向往的是天人合一境界。 郭熙《早春图》 北宋绘画图式虽然有其自身的演变逻辑,但是其人物画的规谏图式和山水画的的象征图式以及花鸟画的祥瑞图式都受到理学思想的辐射,并烙上理学伦理观念的印记,可以说北宋泛化的伦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北宋绘画观念和绘画作品的风貌,后者成为凸显前者的载体并有效地发挥传播功能,从而北宋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伦理观念的隐喻,反过来丰富、发展了理学的实践形式。 李唐《万壑松风图》 三、理学思想造就了北宋绘画的全新境界。北宋的山水绘画有着非常成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心得,其思想意境也通过绘画完美的表现出来。画面的独特构思产生了新的山水画意境,甚至影响到了书法领域。理学思想的渗透产生了素雅、飘逸、古朴的绘画境界。文人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坛领域,甚至于整个绘画领域都有涉猎。从理学思想看来,儒家思想仍是主体,佛教和道家的精神追求也得到重视,多元化的思想影响了北宋绘画的审美情趣。人们重视内心的感悟,以士人自我内省的精神修行方式来造就北宋绘画古朴意境的出现。北宋诸多文人雅士对高雅艺术的推崇,对俗物的贬斥也使得整个绘画界接受了静态审美的转变,画面构图更趋于简略和神似,笔法上不再要求工笔而推崇意境,这种雅趣的意境更反映了理学的强大影响力,与古朴的意境相映生趣。北宋绘画还重视飘逸的感觉,这也为后来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北宋理学思想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文人绘画的审美意象,而反映到具体的绘画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大视野中。 李成《寒林平野图》 四、理学思想在山水画中的渗透“靖康之耻”是我国政治分裂混乱的代表,政治的颓势使得人们向往思想上的独立和新的追求,也成就了中国思想的进步。理学对人的精神领域做了深入思考,对自然山水的感知更为生动。中国画的画家们致力于实践观察自然景物的特点,用心去体验自然界中山和水的分布和流向,体验诸如蓝天、白云、山水、树木的变化和样貌,心有所感就会很流畅地将这种感悟表现在绘画上。所以,北宋的山水画家更多的是自然创作的结晶。“外师造化”是北宋中国山水画家体悟大自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画家从自然山水中写出性灵,写出风格,以此来建构新的中国山水画。画家在关怀山水的自然形态中,其自然精神的价值取向从“物理”的层面引伸到精神的层面,从而达到了客体自然再现到主体精神表现的统一。画家所表现出来的山水都是可以感知的,是有生命力的,无论是气息还是神韵都不是缥缈无所依的,而是画家切实的感受,是人内心的映照。 五、结语。北宋理学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主要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物象融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对话,它深透着画家对大自然的语言形态进行重新构建,而这种艺术创作态度以及对山水自然观的文化诠释正是我们当代画所欠缺的,值得大家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