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不一定“趁热喝”,比如清热中药建议凉服

 夜半钟声潇潇雨 2021-12-17

图片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道:“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功,反而有害……”三百年前的医学家就已经认识到正确的服用汤剂方法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而错误的服用方法会使病情恶化的道理。由此可见,汤剂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和治疗效果。  汤剂服用方法一定要正确,同时,服药的温度也很有讲究。民间有“趁热喝”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图片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热服与凉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症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一般,患有阳病的患者多表现出热证,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这时就需要把中药放凉了才喝。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喝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

  热服:

  即在药剂比较热时服用。治疗寒症宜热服,即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症状时应该热服药剂,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喝些热水等,以助药力。

  温服:

  即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如平和补益之药。

  凉服:

  在药液冷却后服。治疗热症宜冷服,热症患者常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症状。冷服的药有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等。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

  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再问一下中医师服用方法,以防出现偏差。

来源:中医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