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

 丁玉海工作室 2021-12-18

丁玉海名师工作室读书会系列成果《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作者: 冯润萍

11月份,在丁玉海名师工作室组织下,与伙伴们一起共读了《如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书。当前在 “双减”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知道和理解的差异是什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学?

一、主要内容

本书的作者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本书带给我们诸多启发和借鉴。

二、学有所思

(一)为什么要逆向设计

书中提出逆向设计是从目标出发,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甚至消除聚焦活动的教学设计和聚焦灌输的教学设计的误区。作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到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二)何为理解

本书中强调“理解”是多维的,也是复杂的。为构成成熟的理解,形成了多侧面的视角,即“理解六侧面”,包括:解释、阐明、应用、洞察、深入、自知。六个侧面体现了不同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理解”的不同内涵,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提供了多元化的指标。理解六个侧面也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者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动和绩效评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就要关注学生的“理解”,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建构。设计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和评估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从而在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中理解、应用、创新。

(三)逆向与常规的区别

我们常规的教学设计步骤是:确定预期结果;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估标准。而逆向教学设计的步骤是:确定预期结果;设计评估标准;设计教学活动。不难发现区别在于设计评估标准的先后顺序,但是就是因为顺序的不同,教学设计的理念完全不同。

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中的第二步是设计有效的评估,但有效的评估不仅仅是教学结束后的一考了之,一测了之,而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和形式收集大量证据。当根据预期结果制定好有效的评估标准时,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显而易见了,所以想要做出思虑成熟且重点突出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思考好此次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已经达到了本次学习的目的,从而确保任务的真实性,确保学生做到:能理解,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入,能自知。

三、学有所悟

(一)如何设计有趣又有效活动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希望把教学活动安排得生动活泼、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但是有趣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效的,不一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什么时候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最多?答案是学生对所学的活动感兴趣时,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具备趣味性时,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最多。而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最高呢?教学活动有效的时候。教学只有符合“兴趣加效率”的条件和标准后,才能既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同时又能较好地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理解。

(二)如何提供学生探究机会

逆向设计要求教师设计真实情境任务,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为学生提供探究发现的机会。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一般来说是抽象的、非直观性的,它所暗含的意义是隐讳的、不明显的,需要我们通过探究来揭露。若只是机械地把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学生绝不可能实现持久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以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通过探究去探寻观点背后的意义。我们教师只有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提供更多探究发现的机会,学生才能有可能透过书本知识发现更深层次的含义,得到有意义的推论,进而实现持久理解。

四、学有所感

本书给我们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并提醒我们教师,以终为始,有目标导向,教学中就不容易跑偏。首先还是应该从阅读更多的教育教学书籍开始,逐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设计出兼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教学设计。其次要不断的实践尝试,感受逆向教学设计的魅力所在。最后还要多反思多总结,做出最及时、最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策略,从而保证我的教学实践稳步向前,努力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