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经济万年史—280】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12-18

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是战后的事情,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这种趋势伴随战后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深入而展开,并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而出现。以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实践,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它不是为缓和矛盾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也不只是某些国家寻求竞争与发展的一种对策,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经济生活国际化为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战后,科技革命的开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社会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再生产的国际依赖性明显加强,从而大大促进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战后,经济生活国际化,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培植了适宜的土壤,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就会产生。因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首先,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了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经济结构上趋近的各种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生活国际化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杠杆,主要是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科技的开发应用和传播。前面分析已经指出,战后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如1965-1985年间,发达国家间的出口贸易一直在其出口贸易总额的70%以上,因此,贸易上的经常联系最早从外部把发达国家经济联结在一起。国际直接投资向发达国家的倾斜比国际贸易发展更快。1989年,在占世界总投资99%的发达国家投资中,有89.8%投向发达国家,进而使这类国家不仅是从事对外投资的主体,同时也成为吸收对外投资的主体。直接投资从生产过程内部把发达国家经济更进一步地联结起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传播更是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出版的《科学与技术统计》提供的资料,19701980年在世界科学家、工程师总数以及研究开发总费用中,发达国家(此项统计包括了前苏联)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1%和89.4%,97.7%和94%。由于科技代表着一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实力,科技在发达国家的集中和传播,使发达国家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保持强大的发展优势。因此,科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现实与未来的发展方面把发达国家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发展中国家以及资本主义体系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由于经济上自主发展的需要,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各自也都逐步形成了在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上大体相近的经济体系。只不过由于其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各经济体系内部的经济联系与相互依赖关系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上,因而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不同。

2.以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

1)区域集团化形成的现实背景

区域经济集团之所以在战后形成一种发展趋势,除了具备上述有利的宏观环境以外,还有一系列促进这一趋势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国际竞争加剧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这在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上表现得最为明显。7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所形成的三个经济力量中心的较量,把彼此间的竞争推向白热化的程度。它们为了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加快自身的经济增长,以及缓和与稳定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都把建立区域经济集团作为实现各自目的的有效途径,作为与他国竞争和抗衡的有力手段。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宏观调控的加强。伴随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日益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从而使国家经济集团逐步成长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对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③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生产社会化已越出国界,它的发展要求市场的扩大,要求各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自由流动。而且,这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的必要的条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区域经济集团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尽管区域集团的类型和发展程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是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是指那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经济利益或经济互补性的相邻国家,由政府出面协商并签订正式协定或条约而形成的区域性的集团组织。其活动内容是以推进各国在贸易、金融、技术、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乃至主要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进而实现经济一体化为中心展开的。战后,区域经济集团经历了5060年代的陆续建立,70年代的逐步发展扩大和8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一成长过程。目前,存在于西欧、北美、亚太、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有几十个。它们在经济集团的组织规模、协调内容,以及集团内部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程度方面尚有较大的差别。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采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等几种主要形式。在众多的区域经济集团中,发展较早或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是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

欧洲共同体是战后成立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经济组织。自从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卢森堡、比利时6 国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两组织又与6 国在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联营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以来,其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在经历了比较顺利的发展时期之后,1973年由于英国、爱尔兰和丹麦的加入,共同体成员国增加到9 国。80年代初随着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先后加入,1986年其成员国又进一步发展到12国。目前共同体的人口为3.2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4%。1993年欧共体又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中的奥地利、瑞典、挪威、芬兰4 国就其加入共同体的问题进行谈判,1995年欧共体的成员国将扩大到16国。与其规模扩大相比,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提高更快。在其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及其财政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其成员国间的经济一体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最初的一体化目标是建立初级形式的关税同盟,实现成员国间的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后向着建立经济联盟的目标迈进,不断加强对成员国的货币、财政等经济政策的协调,乃至建立欧洲货币体系。8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所导致的激烈竞争,进一步推动欧共体加快其经济一体化的步伐。1986年欧共体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提出1992年底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并采取了各种相应的行动。1993年初欧共体宣布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成立。11月,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付诸实施。虽然在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发行统一货币的过程中尚充满各种矛盾和斗争,但它毕竟把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外,欧共体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加强了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区域集团的合作,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工业品关税和数量限制,并着手建立" 欧洲经济区"。这是个包括17国、3.8 亿人口和6.8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统一大市场,其经济实力相当于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在建设中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是拥有2132.1万平方公里国土,3.7 亿人口和6.5 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强大区域经济集团。鉴于美、加两国历史上的密切经济往来,80年代初以摆脱共同的经济危机为契机,两国为扩大经济往来、促进自由贸易,积极进行谈判和磋商,于19881 月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其内容除关于商品、劳务方面的自由往来,还包括放松金融管制和实现投资自由化等。19891 月协定正式生效。这一协定奠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坚实基础。此后,协定范围扩展到墨西哥,19928 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 国经过谈判,达成了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计划在15年内实现商品在3 国间的自由流动。协议经过3 国议会的分别批准于941 月正式生效。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表示希望加入这一自由贸易区,美国也有意将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在经济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下,这一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将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亚太经济合作也在蓬勃展开。近20年来,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源于其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据报导,以目前的速度增长,到本世纪末,仅日本、亚洲" 四小" 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将能达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动力是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增长,同时以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代表的世界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也在客观上促使亚太地区为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而加强各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但与西欧和北美相比,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较大差别,形成一个制度性的经济实体困难较大。不过,这一地区目前已有的一些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如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进而为整个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各国政府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合作的构想,充分显示了合作的诚意。在此基础上,198911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开始步入官方协调阶段。1993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部长级会议及这一组织成员首脑的非正式会议,分别通过了" 贸易投资框架宣言" 和《经济展望声明》,为今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确定了方向,因此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出现,以及不同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实践来看,集团化本身就是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首先,集团化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其次,集团化是以经济一体化为其活动内容和目标的。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标志,是其成员国为共同利益而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并由参加者共同行使这部分主权,以实行国际经济调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区经济一体化是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必要步骤。当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国之间,各种类型国家间的利益矛盾,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一体化还只是一种潜在的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除了上述诸方面之外,这里还要强调,南北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的斗争,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内容。首先,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随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两者之间已由过去时代的殖民地对宗主国的附庸关系,变为主权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与往来。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生产原料、投资场所等方面互为需要,相互依赖。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发达,以及发达国家在科技革命及其国际经济领域中居于领先和垄断地位,南北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一种不平等、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它集中体现为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地位,继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同程度的剥削、掠夺和控制,只不过所采取的形式和手段不同以往罢了。因而摩擦和冲突经常发生,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也在发生变化。战前是围绕推翻殖民统治与巩固殖民统治的斗争。战后的矛盾和斗争最初集中在生产领域的经济主权问题上。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加深,矛盾和斗争转向国际流通领域。发展中国家为改善自身的贸易条件。60年代成立各种原料生产国组织,70年代团结一致进行石油斗争,迫使发达国家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作出让步。但是由于80年代初爆发的西方世界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后者的斗争转入低潮,以债务为中心的金融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进入90年代,伴随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对发展中国家加紧进行控制和利用,对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改善经济地位的斗争设置了障碍。但发展中国家要求平等、公正的待遇,摆脱大国控制的斗争并未停止,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正在进行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