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稳定是成年人的必修课吗?

 正心正举 2021-12-18

文丨书情画意 · 主播丨大超


允许情绪自由流动

从我上大学之后,每一年生日送给自己的祝福永远都会有一句“希望自己成长为一个很好的大人。”日子再往后一点,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听到长辈对我说“时间过的真快,你都长成大人了。”

大人,意味着要有更成熟稳定的情绪,要有更张弛有度的克制,要有更进退自如的智慧。

可是,当我们在考研倒计时50天的时候还是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焦虑和不安中对着专业书痛哭流涕;

当我们和导师坐在散伙饭的桌子上时,还没开口说话就已经泪流满面,那个桌子上唯一的真正的成年人也红了眼,那晚大家说感谢说告别说幸会;
当我们踏上工作岗位,第一次面对绩效考核指标揣揣不安时,我们才发现过去用公式能解决的问题早已成了过去,那一刻,怅然若失;

当我们面对职场的人情世故时,也开始学会和不好相处的人好好相处,以前,你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忍下那么多委屈。

过去,回答朋友“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棱角的人”这个问题时,你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要变成星星啊。”


而现在,光是无时无刻都要保持情绪稳定就已经消耗了我们一半的力气,每一个看起来云淡风轻的成年人,内心也许正在经历一场情绪起伏的波涛汹涌。

《奇葩说》中曾经有一道辩题: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吗?

获胜的一方说:是的。

看到那么多观众按下红色按钮选择正方,我在想,除了辩手的说服力和公信度,影响他们做出这个选择的还会是什么。

或许是因为在真实的生活里的确有很多“不开心”,所以在按下那个按钮的时候恰恰是在宣泄自己的“不开心”。

当不开心出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认为这是不正常的,需要马上解决,“回归正常”。解决的方式,就是赶快努力让自己开心起来,摆脱不开心的情绪,恢复稳定。

开心和不开心都是我们的情绪。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在开心这个问题上,“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是不成立的,追求开心的意愿太强烈,反而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做过一个实验,给两组实验对象看让人愉悦的电影片段。一组人被提前告知“你会更幸福的”;另一组则什么也不说。结果显示,被提前告知“会更幸福”的人,情绪反而变糟糕了。


相比于开心,或许没那么开心甚至是不开心才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常态。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标题总会写着“情绪稳定是最顶级的自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说情绪稳定就意味着自由,那么这种自由是什么程度的自由呢?

一个人长期忍耐负面感受的积郁,必然会带来精神的紧绷、低自尊的痛苦和情绪的高压,直到忍无可忍地彻底爆发。我们的情绪是对外界的真实反馈,只有自主地感受情绪,坦诚地面对内在积极的和消极的感受,准确理解情绪纠结的原因,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能量变化,恰如其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些时候,要更平和的接受自己不开心,不必忍耐也无需发泄,全然接纳和拥抱自己原本的真实感受,才能找到掌控情绪的起点,恢复内在的秩序感,构建一种情绪自由、真实放松的生活。

我们要允许自己存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这既不意味着有违“成年人”的底线标准,也不意味着会因此而失去更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到情绪稳定很简单,但做到情绪自由往往更难。

人们通常所说的情绪稳定是一种防御性安全感,它依靠的是对内压抑自己真实感受对外隔绝干扰因素,通常情况下,我们越是感觉把“喜怒不形于色”做的更好,就越是感觉安全,这是一种避免问题产生的安全感。


而情绪自由不同,它所需要的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安全感,即我有能力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安全感。这种能力是允许情绪的自由流动但却不被其所控制,你知道能掌控你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情绪。

个人内在冰川模型

《中庸》里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情感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并且合乎法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是最普遍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井然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噱头和社会大环境的渲染,“中”与“和”被极端化了不少。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戒掉情绪,你就成功了一半。”、“情绪不稳定,是一场灾难”......相信在不少平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看到过类似文章,似乎是在说,情绪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戒掉情绪我们就成功了一大半。

的确,一个人总是不分时间、场合的情绪失控会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但如果以偏概全否认情绪的意义,宣扬戒掉情绪,未免有些矫枉过正。
所谓“戒掉情绪”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懂得表达情绪才是。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之后,需要首先接纳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负面情绪侵袭的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抗拒和回避,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个时候如果强迫自己“戒掉情绪”是不切实际的,这种难度如同让饿了的人看会儿电视就饱了一样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与其强迫自己接纳并消化负性情绪,不如先接纳自己对情绪的抗拒,在此基础之上去探索内因。

每个人的内因都有一个自我觉察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被称为“个人内在冰川模型”。这个模型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的重要理论。实际上这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露出水面的冰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即行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出的种种反应。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的层次,恰如水下的冰山,很难被人熟知,包括我们自己。

“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这七个层次,我们的情绪反馈到“行为”之前,都要先经历“水下”的六个过程。

尝试去探索自己的“个人冰川模型”,探索其他的情绪,直面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则更有可能掌控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著名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先直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再去做调控情绪的人,最后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克服不良情绪侵扰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发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观点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称为“ABC理论”,又叫合理情绪治疗,艾利斯认为,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事件和结果之间一定有想法和信念,而不同的想法和信念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不管是允许情绪自由流动也好,还是更科学的接纳自己的情绪也好,我们最终都要回归到情绪平衡状态。

尼采曾说过“获得真正自由的方法是要学会自我控制。如果情绪总是处于失控状态,就会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丧失自由。所以那些精神自由,保持独立思考的人也正是擅长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是在说不能表达生气或者是直接的开心,而是将情绪做一个合理过滤。

那怎样克服不良情绪的侵扰呢?有以下几个方法,帮助你调控负面情绪:

一是寻找原因。不良情绪侵扰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理智和认知。


二是睡眠充足。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罗拉德·达尔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对我们的情绪影响极大。他说:“对睡眠不足者而言,那些令人烦心的事更能左右他们的情绪。”

三是亲近自然。亲近大自然一直被认为是放松心情,抚慰情绪的好办法。

著名歌手弗拉卡斯特说:“每当我的心情沮丧、抑郁时,我便去从事园林劳作,在与那些花草林木的接触中,我的不快之感也烟消云散了。”

四是积极乐观。我们心情的不同往往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中医常说:过喜伤心,盛怒伤肝,悲痛伤肺,思虑伤脾,恐惧伤肾。从动态中找平衡就需要及时调整视角和处理方式。

总之,情绪稳定不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稳定”与“不稳定”有时是由人格特质决定的。上周做了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最后结果显示我属于“内向——不稳定”,但我并不认为“不稳定”是一种缺点,因为只要能够平和的接受自己的“不稳定”,并帮助自己的“不稳定”被控制在合情合理合礼的范围之内,那么它就有可能转化到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方向上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