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毅的演出剧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两句家乡俗语、俚语,使我感兴趣的是收藏的这本小书。书的作者钱毅(1925—1947)是一位烈士,去世时年仅23岁。他是著名藏书家、作家阿英的长子。帅气,英气,又有才气。他在苏北生活多年,曾担任报刊负责人,收集了当地很多“土话”。但是这些土话现在来看,都非常有意思。值得回味。正如同我们日益消失的方言,相伴而去的还有很多情感的东西。 吾生安徽。老家有一句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拙咱咋拙。”这个“拙”肯定不对,但是一时半会我还找不到合适的汉字代替。总之就是可以效仿,可以很快学会。说的是种田的事,但也是以此类推,举一反三。 今年是苏州慢书房成立十个年头,我很荣幸,是店里邀请的第一个分享作者。因此每年的店庆,都会让我说两句。我有一次和大家分享时就说,大家要相互多多送书,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但是有人就说,送书不好吧。谐音书(输)。大家都想图个吉利嘛! 慢书房读书会。 慢书房海报。 我就说,这可不一定哦!按照我们很多地方的方言,书就是福。你看,孔子诞生时,“麟吐玉书”。还有“天书奇谭”说的也是书即宝物。以前科技下乡,就是送书下乡。男女有了好感,送本好书,不亚于情书呢。而在我老家,书的读音就是“福”。有时书本被爸妈看到了,就骂道:“看看你的书(fu)跟狗啃的似的!你吃书(fu)啊!”这还不算。老师也是如此。如果你迟到了,老师机会骂道:“拿着你的书(fu)包站到门外去!” 那么送书,也就是送书(福)了! 后来我偶然在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书中还找到了例证。 看来古老的陕西话也是把书读成(福)音。 语言学家赵元任对于这个音印象深刻,特别收集下来。 后来,吾友西安著名文人崔文川兄也提到了几句话: 左手一杯水(fu) 右手一本书(fu) 来到树(fu)底下 看们服不服(fu)。 看来这个读音是真的。而且朗朗上口,如今还能适用。当然,其他几个读音文川兄是幽默呢,水念“沸”,俺妹妹在西安,因此也学了几句西安话。见笑了。 于是又和绿茶兄说到,新出版的《温州话辞典》。我觉得他可以和主编《瓯风》的学者方韶毅来一场温州话对话。 就像这样的。赵元任和《中央日报》主编程沧波这篇对话录音已经被国际语言学界收藏了。成为一代经典。如果这二位也来一场温州话解读温州历史,岂不是很好的活历史? 看看温州话多好玩。看得懂,可是不会懂。急死了。胡适曾说过,吴语最适合写小说,因为语言好,活泼泼的。张爱玲好像也喜欢这种吴语方言。因此耽读《海上花》,还亲自做了译注。 早期的一些文化人都乐意收集一下方言、俗语。譬如顾颉刚、周作人、董作宾等。而且北大还出过刊物。 接着说庄家话。这本书目录页上写着:“女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显然是老话了。男尊女卑时期的糟粕。女人打男人还差不多吧。但是似乎也继承了老夫子的“唯女人与小子难养也”。对于熊孩子不妨试试。还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可弃。”这话倒是在理。胡适与原配、富豪曹德旺与原配,都是正面的典型呢。但也不能因此说鲁迅先生的不对。 人多好做事,人少好吃食。这话我家也有:“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 宁食开眉粥,不食皱眉饭。这话与《礼记》里的“君子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类同吧。粥虽然是稀的,但心是开的。饭菜是美的,但情可能是霉的。 这一页上很多俗语很有意思。至今看来还不过时。不妨读读看。而且还要鼓励农人多读书。至少有个倾诉的出口。 这一页上太现实了。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即使是两口子,丈夫的,妻子的,都不如自己的。因此觉醒的女性早就说过,女人的独立要从经济独立开始。 小雪节气刚过,我们现在非常注重二十四节气,因为节气不等人。到了节气,天气、气候、气温、人体等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得不信。 一分价钱一分货。说的真没错。因此千万别贪便宜。譬如买书,一定要买正版。拒绝拼单单。😄 让我们记住这个收集了庄稼话的年轻人,记住我们的文化记忆,也记住我们与祖辈,与父亲联系的纽带。有空多和老家人说说家乡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