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盈尺之间意趣无穷—南通博物苑藏《李方膺杂画图册》赏读

 夕妙斋 2021-12-18
一念心清净

盈尺之间意趣无穷

—南通博物苑藏《李方膺杂画图册》赏读

文/王晓媛

Image图1 李方膺 梅竹双清图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李方膺,字晴江,一字秋池,号虬仲。康熙三十六年(1697)生于南通州一个仕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松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作品传世。南通博物苑收藏其作品30余件,这里和大家一起品读的是李方膺的一组《杂画图册》。

这组《杂画图册》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共12幅,纸本,纵23.9厘米,横32厘米,分别画有梅、兰、竹、菊、松、牡丹、游鱼。在李方膺的传世作品中,我们常看到的是其大幅作品,有纵横跌宕的构图、豪放的笔墨、元气淋漓的气力。然而,册页小品亦是李方膺所爱,一花一叶一世界,虽然只是盈尺之间,却照样引人入胜,意趣无穷。

此图册创作于己巳年,即乾隆十四年(1749),李方膺时年53岁。李方膺三历宦海,入狱、复职,几经坎坷。乾隆四年(1739)其父李玉鋐卒于南通,李方膺丁忧回故里,家居奉母。过了不久老母又去世,奉养接着丁忧,在家乡一待就是六年。这六年,他静心于绘画,画艺大精。比李方膺年长而与其结成忘年交的通州名画家丁有煜曾说:“(李方膺)谢事以后,其画益肆,为官之力,并而用之于画,故画无忌惮,悉如其气。”作此图册时,正值李方膺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之际。

图册中有《墨梅图》一幅。李方膺一生爱梅,也最擅画梅。梅高洁、神圣、正直,梅亦人,人亦梅,这也是文人画最鲜明的特色。李方膺于寓居院内种植梅花,取名梅花楼。他画梅花,“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郑板桥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题李方膺画梅长卷》中如是说。此幅梅花新枝古干,昂然傲上,夹杂飞舞,暗香浮动,隐约一种兀傲不平和骨骼铮铮之气。画面上方自题诗:“铁干盘根碧玉枝,天机浩荡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款“己巳正月写于梅花楼”,钤印“半躬”(白文)、“平生知己”(白文),“平生知己”这也正是李方膺爱梅的最好诠释。

《梅竹双清图》(图1)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意趣,一枝梅,一竿竹,寥寥数笔,跃然纸上。梅干蜿蜒斜伸,如游龙惊蛇,枝上梅花凌空盛开,冰妍隽秀,楚楚动人,一竿瘦竹横穿而过,数片竹叶,随风摇曳。淡墨画梅,浓墨绘竹,质朴而无华。画幅虽小,但用笔大气,梅竹高雅之气完美地表现出来。画面左上题:“梅竹双清。”李方膺为官期间,勤政爱民,廉洁清贫,经历了宦海的沉浮,看尽了官场的黑暗腐败,李方膺将心中的美好愿望挥写在这尺幅之间。

Image

图2 李方膺 兰花图之一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Image

图3 李方膺 兰花图之二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图册中绘有两幅《兰花图》(图2、图3),其中一幅兰花从画面右上方飘逸而下,此幅构图独特,潇洒隽秀,有花歌叶舞之姿,落款:“李晴江写于安庆山谷祠”,白文钤印:“大开笑口”。另一幅兰叶舒展柔和。前幅笔致秀丽淡雅,清新明快;后幅细腻温馨,祥和安逸,两幅笔简意足,均于秀丽中见其豪爽之气。

Image

图4 李方膺 松之一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Image

图5 李方膺 松之二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李方膺爱画狂风中的苍松,而图册中的两幅小品松(图4、图5),各绘一杆松枝,苍劲有力,松针坚挺硬直,虽未画风,却将松的敦厚拙朴与秀丽可人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一幅垂下的松枝,转折起伏,垂而不泄,筋节有力,画面右下题:“尺寸枝头著墨痕,全身不见白云封。画家何苦老心力,指点工人涧底松”,朱文印“仆本恨人”。另一幅松枝,墨色淡雅,显氤氲之气,有超凡脱俗之感。画面右上题:“苍髯铁爪欲飞扬,肯与人家作栋梁。记得石桥明月夜,一溪龙影伏苓香”,白文钤印“翰墨苍头”。

Image

图6 李方膺 游鱼图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另有一幅《游鱼图》(图6),绘鱼二尾,一大一小,跳跃于水中。画面虽无水,却使你感到海阔天空,碧波荡漾,生动地描绘了鱼儿的鲜活姿态,造型准确,生动有神,运笔洒脱。这也正如李方膺豪放、不拘一格的个性,画中自题诗:“雕虫小技墨痕枯,万里长风兴不孤。天地合成如画匣,江湖展看化龙图”,款:“己巳正月晴江写”,朱文印:“臣非老画师”。

Image

图7 李方膺 墨色牡丹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Image

图8 李方膺 秋菊图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花之美在气质在神韵,其生命永恒的内涵中包容着真、善、美可贵的品质,图册中《墨色牡丹》(图7)和《秋菊图》(图8),即表现出李方膺温婉沉厚的一面。画中牡丹妩媚动人,以淡墨晕染花瓣,浓墨点蕊,几片枝叶深墨勾茎,墨色的变化突显出牡丹优美的立体感和灵动的自由空间感。紧挨枝干有一朱文印“何妨百不能”,与画面相辅相成。《秋菊图》则是从上方出枝,花与茎叶浓淡相间,简括传神,菊花的质朴跃然纸上,画面右上方题诗:“味苦谁能爱,寒香只自珍。愿将潭底水,普供世间人”,两方钤印,一朱一白:“李方膺”“虬仲”。牡丹、菊花从古至今一直是绘画作品中永恒题材,因其体现的是一种信仰,这两幅小画也正是李方膺人格心灵的写照。

Image

图9 李方膺 墨竹之一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Image

图10 李方膺 满谷春风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Image

图11 李方膺 墨竹之二 23.9cm×32cm 1749年 南通博物苑藏

李方膺的书法,早期是帖学一派,学董其昌,此是“二王”一路。从这组杂画图册的题款中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其书法日趋成熟,个人风格突出,平直但又奇崛,书法与画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使得画面更加淋漓酣畅、生机勃勃。

12幅小品画,构图简洁,主题突出,画幅虽小,笔墨不小,精神不小。梅的兀傲、兰的灵气、竹的挺拔、鱼的灵动、松的拙朴以及牡丹的妩媚、菊的质朴,都集中在这尺幅大小的画面中,充满了精致且耐人寻味的意趣,这正是这组杂画图册带给我们的深远艺术魅力。

作者系南通博物苑馆员

来源:《书画世界》 2014年第5期 P12-17,9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