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悦法灵蓍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损兑,心思转变。本节阐述了四个理论性的问题。 一,事物成败有偶然性,要密切关注事物发展,不断调整游说之词。 二,善于接受对方的意见。 三,运用计谋并破坏对方计谋。 四,适当改变说辞,产生巨大威力。 损兑法灵蓍① 损兑者,几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③,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④,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⑤;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⑥,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⑦。 【注释】 ①损兑法灵蓍:损兑,减少杂念,使思想集中。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用来占卜吉凶。古人认为灵蓍变化自如,又能自圆其说,所以游说他人时要效法灵蓍。陶弘景注:“兑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损兑法灵蓍也。” ②几危:危险。陶弘景注:“几危之理,兆动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见,故曰损兑者,几危之决也。” ③适然:偶然。陶弘景注:“适然者,有时而然也。物之成败,有时而然;几危之动,自微至着。若非情适远心,知机玄览,则不能知于未兆,察于未形,使风涛潜骇,危机密发,然后河海之量,堙为穷流,一篑之积,叠成山岳,不谋其始,虽悔何之!故曰不可不察。” ④有德:有德之人。 ⑤兑者,知之也:兑能增长知识,加深认识。陶弘景注:“用其心眼,故能知之;减损他虑,故能行之。” ⑥不烦:不烦琐。陶弘景注:“智者听舆人之讼,采蒭荛之言,虽复辨周万物,不自说也。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人之言,既有众言,故辞当而不烦,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心诚言当,志意岂复乱哉。” ⑦邪:偏颇,不正确。 【译文】 变换言辞进行游说,要效法灵蓍的变化自如和自圆其说。处理危险的事,要使用损兑法,适当变换言辞。事物的成败有其偶然性。因此,对于事物的细微之处不可不察。所以,圣人用垂拱而治的方式接待有德之人,考察他们的言辞,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取得一致。说话太直,就会被探知实情。适当减少言辞,就能顺利采取行动。变换言辞,如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圣人便不发表意见。因此,智者不说失去人心的话。言辞不烦琐,内心才不空虚。志向不乱,才不会误入歧途。 当其难易①,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②。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③,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④于万仞之谷。 【注释】 ①当其难易:遇到难的事情。当,遇到。难易,偏义复词,指难。 ②实:实际行动。陶弘景注:“失事而后谋生,改常而后计起,故心当其难易之际,然后为之谋。谋失自然之道,则事废而功亏,故必因自然之道,以为用谋之实也。” ③益之损之:即增减变化。陶弘景注:“夫谋之妙者,必能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追彼而成我也。彼用圆者,谋令不行;彼用方者,谋令不止。然则圆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谋既发,彼不得其常,岂非大功哉!至于谋之损益,皆为生辞以论其得失也。” ④转圆石:转动圆石。陶弘景注:“言善损虑以专心眼者,见事审,得理明,意决而不疑,志雄而不滞。其犹决水转石,谁能当御哉。” 【译文】 遇到较难的事情,然后进行谋划,依据自然法则,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方圆通灵活的方法不停止,我就用坚定固守的方法来对待,这就是大功。不管增加或是减少,都要运用一定的说辞。采用分威和散势的方法,察看事物的隐微征兆,并作出最后的决定。所以,善于使用损兑法的人,处理事情就像在千仞高的堤上掘开洪水,在万仞高的溪谷中转动圆石一样。 |
|
来自: fanfasy >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